追尋記憶中的好滋味 名家必吃這幾道年菜-品味專刊

追尋記憶中的好滋味
名家必吃這幾道年菜

除夕夜圍爐,不只象徵團圓好兆頭,也是迎接新的一年重要開始。在餐桌上總有幾道年菜非吃不可,它可能代表著你我成長的記憶,讓你品嘗年菜時,不禁回想起那些年的美好時光。經濟日報《品味專刊》精選四大美食名家談年菜,跟著他們的腳步,追尋記憶中的好滋味。

媽媽的鍋鏟舞出魔術
王偉忠最念童年味

王偉忠

藉舞台上的生旦淨末丑,訴說人生故事、笑罵社會百態,資深製作人王偉忠本身就堪稱半部台灣電視史,據說在攝影棚如暴君的男人,回到家中,眷戀的是三代女人煎煮炒炸出的「王府味道」。

「我是個在快樂家庭長大的人。」王偉忠說:「我命好,我媽、我姊跟我太太都會做菜。」

過年火鍋香 童年的味道

「我媽從北平逃出來時才15歲、我爸才19歲多,什麼都沒帶,就帶一個火鍋。」60歲的王偉忠,在如此歲末年終之時,半世紀前的童年之味,忽地衝至鼻尖。

那時候,南部的除夕不太冷,那個火鍋是燒炭的,王爸爸就負責起火燒炭。而廚房是王媽媽的天下,王家年菜固定有毛肚火鍋,原因之一自然是那年代台灣人不太吃的毛肚比較便宜,加點酸菜,一鍋湯在沸騰。

炭火跟黃銅鍋的味道、酸菜和蝦米的味道,還有不知眷村裡哪家傳來的臘肉和香腸的味道,再加上小孩偷放炮的火藥味,空氣裡一點點的涼意,王偉忠說:「那整個味道就是準備要過年、過嘉年華了,那個味道永遠記得。」

母親手藝 三代廚房砥柱

王偉忠說王媽媽的廚藝是「魔術師」級
王偉忠說王媽媽的廚藝是「魔術師」級。圖/陳立凱攝影、王偉忠提供
「我媽是魔術師。」王偉忠幾乎是咂著嘴講起媽媽的手藝。

王媽媽從王奶奶那學到醬燒茄子和有八種餡的素餃子,但當年眷村窮,眷村媽媽們向來都是菜市場中午收攤前要拋售時去撿便宜,接下來就各憑本事了。

王媽媽買回這些東西,想辦法勾芡變花樣,北方原就有茄子滷,到王媽媽這裡就變成魚丸滷、油條滷,其實北方人哪在吃什麼魚丸,她拿魚丸打滷,弄點蛋花、勾芡一下,麵是軟的,魚丸有一點嚼頭,搭配起來極好。

所以王偉忠說,媽媽像魔術師,早期的籠屜、後來的冰箱,她打開看看,就變出食物了,剩菜熗一下做成熗鍋麵,「會做菜的人想像力很豐富,跟創作一樣,想像做一個東西,就會做出來,跟我們做節目一樣,就是看看周遭的環境,拿周遭的環境來做節目。」

王偉忠愛的打滷。
王偉忠愛的打滷。

像王媽媽的打滷麵,這是典型北方麵食,如今街頭版都比較簡單,正版料多工繁,要用五花肉,要勾芡、打蛋花、加香菇、乾蝦米,還要炸花椒油。王偉忠小時只有過生日時才有口福。

王偉忠最愛的媽媽味還有汆丸子,肥瘦拿捏完美,他小時候最喜歡把丸子攪碎了泡在飯裡吃;烙餅更棒,這種乾烙餅和蔥油餅不一樣,一點油都沒有,餅有嚼勁、有鍋氣,「又醜又好吃」。

偉忠點評 媽媽的菜還是較有味道

相較之下,王偉忠評大姊王蓉蓉:「我姊還是要按表操課,最多只是像我媽。」他形容,媽媽和大姊相差15、6歲,像姐妹一樣,在廚房裡是有點「情結」的,所以大姊雖然學到媽媽一些真傳,但「我媽一直覺得我大姊做菜不如她,不是太鹹就是太淡。」

福忠字號年菜套餐由王蓉蓉研發
福忠字號年菜套餐由王蓉蓉研發。圖/福忠字號提供

就一個「吃貨」的角度,王偉忠點評,媽媽的菜還是比較有味道,就以汆丸子為例,掉地上還會彈起來,而姊姊做的,會被媽媽形容是「死肉」。

「人不外乎是技術、藝術、魔術、巫術,我姊充其量就是技術很好,但要到魔術還有一點難,我媽後來已經快到巫術了,隨便搞一搞,就很好吃。」王偉忠說:「我姊做的菜也很棒,但要跟一個魔術師比,還是有距離,我姊就是執行者。」

但他沒忘記感謝王姊姊為了弟弟,研究複製出他年輕時在成功高中旁吃到的山東老鄉肉絲蛋乾拌。而王姊姊的醬燒茄子,他與有榮焉:「一流了,可以當國宴。」

這道肉絲蛋乾拌,後來王姊姊也教會林慧晶。其實林慧晶是基隆人,婚前遠庖廚,更別說是外省菜,但嫁進來後,跟王姊姊學廚藝,再結合擺盤美學和台灣菜特色,偶爾還有起司盤,以法國麵包沾著吃,或者三明治等等中西合併,王家美食再度變奏。

家傳紅燒肉 太太最拿手

王偉忠讚妻不嘴軟
「做菜也是要有天分,我老婆有天分。」

王偉忠讚妻不嘴軟,大推林慧晶的紅燒肉,「我老婆做最好,我媽的紅燒肉不行,沒有那麼爛,大姊也不太會紅燒肉。」

上有王媽媽、王姊姊的高標準在,人稱「小慧姐」的林慧晶也不斷精進,還用非常old school的主婦作風,一本筆記本,貼著從報章雜誌上剪下的食譜,還有抄來的食譜,完全手寫,不華麗,但工夫就是這麼練出來的。

至於王家下一代,王偉忠不客氣:「兩個女兒就是白癡,拾牙慧。老大王羚有跟媽媽學一些,老二王嘉比較有創意,但她做出來之後,吃兩口,剩下八口要我解決。」他希望女兒們學會媽媽的紅燒肉,「如果能把紅燒肉傳下去,是蠻棒的。」

但是,如果問綜藝人一個萬年綜藝老哏:「到荒島只能帶一道菜」,王偉忠選擇烙餅。

務實地說,烙餅單吃愈嚼愈香,也能配任何東西,「配沙子都好吃」;感性面來說,「烙餅是一張圖,圓圓的、上面有咖啡色和白色的痕跡,那是媽媽畫出的愛心地圖。」

不過王媽媽年事已高,不太做烙餅了,專用破鐵鍋閒置許久,但王姊姊做的,厚薄也不到位、乾濕火候也不對,「如果我媽現在幫我烙幾張餅,我會高興得要死。」

小慧姐的家宴書

王偉忠看重吃,但從年輕時就不愛在外吃應酬餐,加上老婆好手藝,多半時間在家吃,或者把朋友找來聚餐。

像12月中旬一次宴客,隨節令就做了酸菜白肉鍋、紅燒肉、饅頭、春餅、醬燒茄子、薑絲大腸,一道西餐盤就有綜合起司、核果和伊比利火腿。其中,王偉忠特別推薦醬燒茄子,有時候也會做打滷麵、炒餅、紅燒肉,常能讓吃慣外面典型宴客菜的賓客驚艷。

果然,打開林慧晶的主婦小本本,也記載著某年某月某日的家宴名單與菜式。王偉忠哈哈一笑:「我就是說一口好菜,負責吃。都是小慧姐的功勞。」

每年春節必備
胡天蘭:沒有臘味就沒有年味

胡天蘭

身為一家之「煮」,每年只要農曆臘月一到,就是我歲尾忙碌時刻的開始,幾乎與做工作報告無異,我開始為迎新送舊的團圓年菜做筆記,廚櫃裡的手工釀造醬油、老字號米醋、香油、芝麻醬、豆瓣醬、甜麵醬還夠不夠?川菜餐廳大廚專用的乾辣椒、花椒油和辣椒油,是不是也見底該補上了?

回憶童年 從挑豬肉開始講究

櫥櫃裡需要清點的,當然不只有調味料而已,蝦米、蝦皮、魷魚、瑤柱(甘貝) 、香菇、金針、竹蓀、扁尖筍、黑木耳、白木耳這些乾貨,件件缺不得。蒸魚、燉冬瓜湯用的火腿,冰箱一打開就必須找得著,平常就靠它替湯飲提鮮,年夜飯桌上的雞湯,又怎麼少得了它?

小時候所住的眷村,為了過個像樣的年,家家戶戶的主婦們多在年前的一個月便開始準備,連婆媽間串門子閒聊,話題還是離不開辦年貨、備年菜,回想起當時情景,現在仍覺得幸福。跟所有家庭主婦一樣,家母也不免俗,她很早便向熟悉的肉販訂好上選豬肉,再託長於做臘味的鄰居協助調味、醃漬與灌製;醺好的臘肉跟灌好的香腸,不只要掛在院子的竹竿上日曬風吹,還要套上跟紗窗一樣材質的綠色尼龍紗罩防蠅。

離開家家有庭院的眷村,醃臘肉、灌香腸這樣有趣的景象如今己難以重溫,縱使如此,母親那「沒有臘味便等於沒有年味」的觀念,還是深深的影響了我,促使我年年春節都不忘準備臘味,只是我無法仿效母親那個年代的婦女,從挑肉起開始張羅,我只能從自己蒐羅很久篩選出的臘味店選取所需。

張羅餐桌 有條例行美味路線

芥蘭臘肉。胡天蘭提供
芥蘭臘肉。圖/胡天蘭

搭捷運到石牌,再從石牌往榮總的方向走,是我每年最熟悉的臘肉採購路線,用草繩串起的湖南臘肉,蒸或炒都很好吃。 湖南臘肉的選購絕竅,是務必風吹的足、陽光曬的夠,還加上爐醺時間透,符合這樣條件做出來的臘肉,肉品色澤深淺適中,並有一定的乾硬程度。

菜餚再豐富,年菜餐桌還是得有米飯做主食,少了米飯怎麼稱得上是年夜飯呢?

青江菜做的上海菜飯、客家南瓜飯與廣式臘味飯,是我們家春節期間最常見的餐桌主食,孩子們最喜歡有肉又有菜的臘味飯,優質的廣東臘肉、臘腸又成了我的必備之選。

南門市場 臘味火腿樣樣齊全

南門市場、士東市場還有家附近的興隆市場,是我補足年貨的三大貨倉,必去南門市場,是因為廣式臘味、火腿、年糕、海鮮、白菜心、塔窟菜、上海白菜、豆製加工品以及特殊調味料那裡最齊全,去一趟可以省很多事。士東市場裏的童家饅頭店,小饅頭款式多又可愛,重要的是每種都很好吃。最特別的,是一排排鑲入紅棗,唯有過年才製作的紅棗饅頭,老一輩的北方人習慣農曆年時用它祭祖,我則喜歡它的做工精巧,每年都要買幾個回家應景。

逛市場是有趣的事,春節前逛市場更是。在南門市場的合興糕糰店買了寧波年糕,下個據點輪到的,是去興隆市場廣源點心總匯買迷你紅豆年糕,份量迷你的紅豆年糕,切片後裹上雞蛋麵粉糊油炸,熱量很高,卻香的讓人無法抗拒。廣源點心總匯還有樣用宜蘭蔥做的蔥花捲,是早餐店年節休息期間我們家的方便早餐,老闆蒸饅頭的火候控制的極好,用餐前從冷凍庫取出退冰再加熱,青蔥竟仍保持鮮綠不泛黃。

基隆朋廚 桂圓蜜棗發糕饞人

朋廚的桂圓發糕
朋廚的桂圓發糕。圖/胡天蘭

來回基隆與台北間有些費時,我卻不嫌麻煩非走上一趟,為的就是基隆朋廚麵包店留日烘焙高手Jimmy以萊姆酒浸泡桂圓肉為餡,再加上肉桂黑糖漿調味的酒釀桂圓蜜棗發糕,全家人除夕團圓飯後的聊天時刻,每年只逢農曆中國年才買得到的酒釀桂圓蜜棗發糕,無疑是搭中國茶的最好茶點。

宸上名品餐廳范添美師傅做的東坡肉,若是哪一年沒出現在我家的年菜餐桌,家人才會詫異不解,還好我總是找得到這位資深江浙菜大廚。把熬煮濃稠的肉汁淋在火候到家的紅燒肉上,夾進雪白的麵餅,大文豪蘇東坡即使不得志也痛快的心情不難理解。

福華佛跳牆
福華佛跳牆。圖/胡天蘭

做佛跳牆費時費工,想偷懶只有靠外帶,福華飯店王永宗師傅監製的佛跳牆,是我諸多比較後覺得CP值最高的,花菇、栗子、芋頭、排骨、豬肚、雞腿選用的材料不差,基本上佛跳牆味道就不錯了,阿宗師還刻意在佛跳牆裡加了鮮度高的桂竹筍筍乾,整盅佛跳牆的湯汁因而更加分。

蔬葷交錯 怕大魚大肉難消受

素雞木耳毛豆炒出來的隨意菜
素雞木耳毛豆炒出來的隨意菜。圖/胡天蘭

成天大魚大肉連吃幾天多油膩難受!蔬食與葷食的配置,我反而更重視蔬菜的比重,所以,冬筍、芹菜、韭黃、黃豆芽、胡蘿蔔、白蘿蔔、高麗菜、大白菜、大芥菜、青江菜、塔窟菜、上海白菜,早把菜籃撐得又滿又重的!

初中時跟江蘇籍同學的爸爸學素什錦,發現這是一道集乾貨、鮮蔬、豆製加工品組合的什錦美味,怪不得有人稱它十香菜,也有人直接叫它素什錦。香菇、金針、乾木耳先泡水發軟,再與豆乾、榨菜、冬筍、胡蘿蔔分別切成細絲,芹菜、韭黃切段,黃豆芽洗好晾乾就好。

素什錦是最簡單的菜,卻也是最麻煩費工的菜,因為每種食材需要加熱至熟的時間不同,韭黃、芹菜、黃豆芽炒久了容易出水,胡蘿蔔、冬筍炒的時間不足又有生澀感,所以它必須不偷工的一樣樣下鍋炒,最後再均勻的拌在一起,放涼後擺進冰箱,每天每頓飯吃多少夾取多少。

財運元寶|尋常水餃 編織回憶

尋常日子吃的水餃一到過年,就跟形狀酷似如意的黃豆芽般,是年夜飯不可或缺的元寶,春節前後新鮮茴香當令,我們家的水餃餡自然以茴香替代韭黃或是韭菜花,加上現剝再剁細的新鮮蝦仁,茴香水餃風味特殊,鮮美的不得了!為了讓孩子重拾兒時記憶,我慣例用一個洗乾淨的銅板包進其中一顆餃子裡,讓吃到財運元寶的驚喜,年年在餐桌前上演。

橘子
橘子。圖/胡天蘭

橘子的橘與吉同音,春節擺幾個橘子在家,富大吉大利之意,傳統市場有時候可買到貼上紅紙圍邊的吉祥柑桔,不然的話跟家人做做剪紙美勞,DIY替橘子套個春聯般的圍裙,更添年味。

每年必吃的美味...
王瑞瑤追憶父親的魯菜全席

王瑞瑤

每年都有人問我去哪裡買年菜?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每家所期待的年味都不一樣,即使你跟我一樣,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台灣人,先生是四川人,但隨著家族成員的更替,團圓夜的滋味不會簡單,只會愈來愈複雜。

熟悉的酸菜缸 沉潛一年當主角

除了脾氣不好,幾乎是萬能的父親,每年過年前便開始變魔術。冰箱裡大鍋小鍋泡著不同食材,有一天長大一點的刺參、完成走水去鹹的海蜇頭、油爆發脹又復水的蹄筋等等,牆角邊出現了熟悉的酸菜缸,而且一年只在過年前現身一次, 每年都看著父親把對剖的白菜汆燙了,不加鹽也不加酒,小心翼翼讓白菜趴在缸中,封實了便默默等待,等待再次開缸變出團圓夜不可或缺的火鍋主角。

其實並不是每一年做酸菜都會成功,可能因為氣候不穩、器具沾油,還是話講太多,反正不知道為什麼,開甕時酸菜已經發霉或糜爛,只能緊急到市場購買現成的,然後在圍爐時挑剔酸菜難吃,只有自己做的才對味。

喜氣的棗餑餑 就像臉盆那麼大

棗餑餑
山東人過年拜神祭祖一定要有棗餑餑。圖/王瑞瑤提供

在過年前悄悄會出現的,還有像臉盆那麼大,鑲滿紅棗喜氣洋洋的棗餑餑。我從來不知道我父親上哪兒去買這麼大的棗餑餑,直到我開始打理年菜時,才知道棗餑餑並不好買,最近幾年都去南門市場買,但總覺得不一樣,大小不對,香氣不對,連形狀也不對。

直到去年在于美人主持的電視節目中聊年菜,同是山東同鄉的美人姊一眼就看出我帶去的棗餑餑不對,仔細看饅頭上鑲的幾排紅棗全都歪斜不齊,原來美人姊小時候負責拿錢幣在饅頭上畫出對稱直線,必須依線鑲棗,這便是規矩,慎重其事才能拜神祭祖,而我只知道棗餑餑一定要等到發霉了,父親才會從貢桌上取下來,剝皮削霉切片蒸透,愈大的棗餑餑愈香愈好吃。

爸爸親自置辦 再麻煩都要掌勺

山東菜
父親做的山東菜,其實不是湯而是菜。圖/王瑞瑤提供

父親掌勺的年夜飯,照例會在冰箱上公布菜單,或用毛筆、鋼筆或工具用的紙捲筆,寫在半透明的日曆背後,早年全是山東菜:拌洋菜、拌蜇頭、酥魚海帶、滷味拼盤、烹大蝦、炸蝦球、炸八塊、炸里脊、干炸丸子、軟炸排骨、炸麵包蝦仁、糖醋魚、辣白菜、山東菜、干貝肚、全家福、三鮮水餃、蔥燒海參、玉米蹄筋、九轉肥腸、油爆雙脆、四喜丸子、蝦仁鍋巴、大蔥炒羊肚絲、紅燒大蹄膀等等,再貴的食材都買得下手,再麻煩的菜都不假他人之手,因為這就是山東王家的過年。

飯後的重頭戲 拔絲魔術最厲害

干炸丸子
干炸丸子一菜兩吃,除了偷捏吃,還能當火鍋料煮。圖/王瑞瑤提供
飯後重頭戲就是山東菜最厲害的拔絲,地瓜、蘋果、香蕉全都拔過,也玩過冰塊,父親的年菜是一本鮮活的魯菜大全,年年準時上演。

民國10年出生的父親,學當黑手之前,曾入行當廚師,怕的是沒飯吃,身為女兒,跟著姊妹們一起接手家中年菜後,早已去蕪存菁,都嫌做菜麻煩,只撿好做的菜燒,甚至部份以現成外賣取代,父親的年味逐漸流失。

但一定要做的,也只有山東人會吃的拌洋菜、辣白菜、炸丸子、炸八塊、山東菜、炒蒜苔等絕不會少,還記得父親生前的一個過年,他親手在年菜菜單寫下干貝肚這道菜,我和大姊研究再三,決定放棄不做,現在很後悔沒能老人家還想吃的時候,讓他開心多吃幾口。

母親愛台灣味 餐桌風景也變了

上海鬆糕
在院子中炊蒸的永和袁媽媽上海鬆糕。圖/王瑞瑤提供

年味的改變也意謂著家庭權力的轉移,父親是天,丈夫也是天,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媽媽都說她是山東人,連身份證上的籍貫也是填山東,她明明是台北市人,還說著台灣國語,這完全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表現。但父親年紀漸長,母親聲音日大,而且本性難掩,台灣人的過年要吃白斬雞,要煮長年菜,要蒸甜年糕,要芡蕃薯粉,外婆在世的習慣全都回來了,甚至煎香腸、烤烏魚子和炒米粉也都被指定要吃。

更有趣的是,十幾年前我媽媽開始要求年夜飯一定要有一盅佛跳牆,而且是名店佛跳牆,這明顯是追逐流行而非遵循傳統,其實我內心更期待阿嬤在世時的手綁柴把豬肚湯,一家人圍著桌子嘻嘻哈哈一起做,就像父親在包三鮮水餃時,我能使勁兒在旁擀水餃皮一樣。

許心怡心目中的年菜
也是成長的記憶

許心怡

年菜,是一個家族或家庭流浪的記憶。因為單身,我已經好多年都是一個人過年了。這情況聽起來好像有些淒涼,但其實我還滿喜歡這種年節時別人忙得熱火朝天,我卻可以輕輕鬆鬆準備過年的愜意,但即使一個人過年,年菜還是要備著的,不是怕過年餐廳休息沒東西吃,而是有好多特別的年菜,只有這過年前後有得買,或是只有過年時節正「中時」(台語),甚至是,只有為了年菜的理由,才會讓我願意花大功夫去準備這些菜色。

而回想我心目中的年菜,其實也是我成長的記憶,人生的記憶,只是,他們除了存在記憶裡,也存在這些味道裡。

生長家的湖南味

臘肉,湖南香腸

湖南臘肉
湖南臘肉,一定要先水煮過「回春」。圖/許心怡提供

我說的臘肉,可不是市面上那種切得透光薄片,炒炒芥蘭就算數的臘肉。湖南爸爸說的,吃臘肉,就是要「大塊文章」,所以每片五花肉都要切得近一公分厚才有滋味,你可能會問,那會不會鹹死人呀?

其實,我們湖南人連吃臘肉的方法也不同,除了講究做臘肉的方法要冷煙慢燻 (記得爸爸說最好吊得一樓高,至少燻一、二天),不能燻得黑乎乎的,就算是買回來的臘肉,也是要先手用冷水大火至少煮個40分鐘,中間還要換水,讓臘肉像回春一樣,漸漸從乾硬變得柔靱,油脂的部分變得有點帶燻香的透明,這塊臘肉才可以準備切片上盤,至於炒蒜苗炒蒜苔這些,都只是加分題,臘肉本身才是重點呀。

湖南香腸,高粱酒是基底,光在灌肉的時候就香得受不了,當然也是煙燻過的。

湖南芋泥

鹹芋泥
鹹芋泥,是我想念爸爸的味道。

我們家的湖南鹹芋泥,它其實不是年菜,而是宴客菜,但這些年除了過年我也沒再做過了,因為實在費工又麻煩。先要炸一鍋豬油,主要是為了新鮮香酥的油渣,油渣和榨菜要切剁到吃不出來的細度,然後蒸芋頭,搗成泥備用,最後把芋泥加上雞高湯和豬肉和油渣,和成濃湯狀,最後再放入切段的綠豆粉絲。這是,我想念我爸爸的味道。

曾為人婦的台南菜

烏魚子

烏魚子
烏魚子。圖/許心怡提供

在曾經做媳婦的那幾年裡,每年幾乎都是跟著做台灣式的年菜,連採買也是台灣味,前夫家是台南人,所以有些老台南人的講究,像是烏魚子,他們家甚至會買新鮮烏魚子回來自己醃製和押型風乾。所以,我到現在還是挑烏魚子的高手。當然, 吃烏魚子的方法也講究,我是用Single malt Whisky稍浸後在鐵鍋上乾烤,每一面要微焦微脆,但裡面要像鹹蛋黃一樣帶點黏牙,最好什麼白蘿蔔和蒜苗都不要配,怕壞了味道。

甜年糕春捲

甜年糕在一般家裡不是煎就是炸,這個吃法是他們家裡的創意吧,我到現在每年過年還是會做一點。

買大的餛飩皮,每一片裡包一小片年糕,再加一小片的蘋果或香蕉,或是酸菜或香菜,包成一個小方盒,沾水黏起來。要吃的時候,用少少的油煎一下,年糕經過這樣的創意結合,變成一個甜點似的。

我理想中的菜單

這幾年,因為做「愛飯團」網站,每年幫大家選精彩的年菜也是我的重要工作,但隨著平常不開伙的家庭愈來愈多,年菜的同質性也愈來愈高,所謂「基本款」也開始出現,像是佛跳牆,像是櫻花蝦油飯...我無意要故意非主流,只是我理想的年菜,當然比基本款更精挑細選些。

麻辣鍋底

麻辣鍋底
麻辣鍋底。圖/許心怡提供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經驗,過年精緻的菜吃多了,年初三麻辣火鍋店一開張,就會迫不及待想衝去嘗個鮮,還不小心會在麻辣鍋店遇到一堆朋友。所以,不妨也先備上吧,就算過年期間吃不到,來個紅通通的開工麻辣趴也不錯。

大鍋菜

大鍋菜
有肉丸有白菜的北方大鍋菜,對我來說,比佛跳牆更有過年的老味道。許心怡提供

是和北方媽媽學來的年菜,所謂的大鍋菜,其實比佛跳牆有人情味,除了大白菜是主角,其他的材料完全豐儉由人,奢華版的可以放獅子頭放海參,儉約版的放炸豆腐丸子放蛤蜊也一樣好吃,其他的魚丸凍豆腐寬粉條都可以每頓加一點,有大鍋菜有饅頭就不怕臨時客人上門。

素什錦(又稱十香菜)

大鍋菜
素什錦。圖/許心怡提供

我雖然算是喜歡做菜,但刀工其實很拙劣,所以這道十香菜是我始終不敢挑戰的一道菜,我怕我會切上一整天,也怕會切出來的「絲」可以拿來蓋房子 (我爸常拿來笑我的梗),可是江浙媽媽做的這個菜一直是我心裡的一個想念。

台式炸排骨

炸排骨
金蓬萊炸排骨,也是我的年菜必備了。

這是台式道地酒家菜,但這兩年也變成了我的年菜必備,因為一根一根醃得入味炸得透香的炸排骨,即使是冷凍著,拿到小烤箱裡烤個幾分鐘,就立刻變成體面又下酒的大菜。

我的首選是天母的金蓬萊,有個他家的炸排骨加魠魚米粉,再隨便炒個青菜,就算其他都沒準備也可以過好年。

雞湯

火烔雞湯,
一鍋上好的火烔雞湯,是過年必備。圖/許心怡提供

一鍋好的火烔雞湯在屋裡漫開香氣,對我來說,才是家裡過年的味道。除了土雞,火腿放得足,連鹽都可以省了,如果再加些干貝,山海味俱足,年假期間無論燴個白菜,煮個粥麵都滋味十足。

滷菜拼盤

滷菜拼盤非常適合現代化的年節情境,因為每一道滷味都可以單獨出現做為派對下酒菜,甚至是追劇點心,尤其在加熱滷味流行的現在,我更珍惜那些老店的冷切滷味,火工足味道好,不必再花拳繡腿淋汁沾醬,就有滿滿的滋味。如果有時間,有時候我也會自己滷上一些,這時我的朋友們都開心了,因為一開滷鍋,就不會只有一個牛腱幾個鴨翅,大家都可能會分到一點,這也算是年菜共享的一種精神吧。

在時尚界有一個說法,復古是永遠的流行,其實年菜也是如此。我們似乎一直在找尋記憶裡的味道,小時候的味道。 但其實,在我們找尋的過程裡,我們的孩子們也在同時在他們味覺裡印刻了這樣的味道記憶,穿越時空,比我們想像得更久遠。

更多專題
文字/經濟日報《品味專刊》、優人物
編輯/張雅筑
攝影/聯合報系資料庫
視覺/錢震皓
工程/連政瑋
監製/廖啟成、曹正芬
日期/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