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美國與中國率先交出亮麗成績單,彼此競逐激烈。人形機器人已成為先進國家重要勞動力解方,也是未來工業革命的主角。
此刻是人形機器人的高光時刻,過去機器人必須透過程式操控,被批判難應用,如今AI讓機器人易於學習,科技菁英們正拚盡全力讓人形機器人落地。
機器人技術有兩大關鍵:大腦與小腦,大腦掌控感知決策,小腦負責肢體協調,美國在AI先進技術走在前沿,現階段於「大腦」領先,中國則專精於「小腦」研發要彎道超車。 2050年人形機器人產值將上看7兆美元,這塊超過200兆新台幣的大餅究竟誰能稱霸?



黃仁勳 CES、GTC
演講提到的機器人新創





















2024年起,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每場關鍵演說都與人形機器人大軍同台,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更在2025年3月全員大會中預告Optimus會是全世界最出色的機器人,中國新創公司則在地球另一頭忙於量產,「人類與機器人共同生活」的未來世界,正值黎明時刻。
《經濟日報》拆解黃仁勳身旁人形機器人軍團,正是美國與中國兩國國力較勁縮影,透過探訪找出台灣供應鏈站在哪個位置才有最大效益。
研發 — 美中重點大不同
黃仁勳從2024年起四度於關鍵演說時偕人形機器人大軍亮相,凸顯未來實體人工智慧(Physical AI)中,機器人將是重要關鍵裝置,而中國大陸新創數量在2025年初的黃仁勳的CES演講中大幅增加,更讓外界意識到,儘管AI科技仍由美國領跑,但中國大陸勢力已不容小覷。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預估,人形機器人市場正高速成長,2030年有望達到100萬台,將具備通用人工智慧,2060年,全球將有高達30億台人形機器人。
摩根士丹利最新《The Humanoid 100》報告點名全球10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其中投入人形機器人研發的公司中56%是中國企業,而投入組裝的業者,77%是亞洲公司,其中45%是中國企業,僅27%是(非中國)的亞洲企業。
新賽局開跑!美中竄出取代古典工業強國
「全球目前有超過130~150家人形機器人公司,中國就有近百家。」創博總經理沈倩怡指出。創博是新漢集團旗下人形機器人控制器業者,客戶有達明機器人等多家客戶,沈倩怡指出,歐美相繼推動機器人"ISO 10218"國際安全規範,要求機器人即便摔倒也有安全機制,不傷害人類,「安全」已是目前人形機器人新創努力的第一目標,不過目前中國尚未有類似法規。
研華一年來大量接獲來自美中兩國機器人控制器訂單,兩國合計20多家機器人客戶,研揚更有超過40家客戶。人形機器人裝上1~3張、甚至更多控制卡,就能更精細控制動作,業者觀察,機器人2024年原型機完成後,2025年將進入「規格升級」及「量產準備」年。


中國專利居世界第一,數量狠甩美國幾條街
過去科技專利數量競爭一向是歐美領先,但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中國卻打破高牆,不僅新創家數超越各國,在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數量上,中國也居冠。根據統計,過去5年中國相關專利的申請數量累計達5688件,美國則僅1483件,雖排名第二,但數量僅僅是中國的4分之1。
中國的專利數狠甩美國,拓墣總監謝雨珊分析,其優勢來自於政府獎勵支持、在地市場內需量龐大,供應鏈完善以及本土創業公司的快速發展。分析師指出,專利數量足以凸顯中國大陸的企圖心,但「可用專利數」更重要,不宜單從申請量判定中國人形機器人發展比美國快。
摩根士丹利發表美國相關專利數申請企業排名,第一名是波士頓動力,第二名是中國UBTECH Robotics(優必選科技),第三名是加拿大新創Sanctuary AI,第四名為日商索尼,特別的是,前10名僅一家中國企業入榜,凸顯中國專利申請多在本土境內。
另外,台灣在美相關專利申請數量192件排名第七,主要申請者為台達電(Delta Electronics)、鴻海(Foxconn)、上銀科技(HIWIN)等,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士丹利點名機器人百強企業中,台灣上榜4家企業為:台積電、鴻海、和大、上銀。












從AI競技到人形機器人動作炫技,2025年人形機器人新創開始進入實質量產前期,業者開始檢視產業供應鏈是否完整?是否掌握關鍵零組件?產品品質是否經得起使用?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關鍵,將取決上述三大條件是否完備,美中彼此也透過不同對策,牽制對方發展速度。
生產 — 人形機器人量產年
美國2020年起逐步限制中國無人機在美銷售,防堵先進技術輸中,中國則因掌握全球三分之二稀土資源,針對關鍵原料做出口管制。
中國商務部於2023年11月宣布將稀土納入《實行出口報告的能源資源產品目錄》,2024年底進一步宣示禁止部分稀有礦產,如鎵、鍺、銻、石墨等對美出口,由於稀土是製造磁鐵、電池、合金材料的重要工業原料,政策已使全球關鍵原料價格上漲,西方國家憂心斷供,紛紛尋求替代管道或開挖新礦場。
中國也限制對西方世界供應無人機關鍵零組件,如馬達、電池和飛行控制器、直流無刷馬達、雲台等零件,不僅限制「數量」,高階規格甚至不供貨。
七大必知關鍵零件功能
點擊零件名稱查看說明- 感測器/ 感測環境溫度壓力與聲音等訊號
- AI模型 / 物理環境辨識及行動決策
-
機器視覺/ 判斷環境物體距離大小
,以利移動及執行任務 -
控制器/ 控制肢體運動協調,越多
個控制器行動越精細 -
關節/ 使頭部及上下肢
可靈活運動 -
手掌/ 仿真人手,負責
製造或家務細
膩工作 -
行星式滾柱螺桿
將關節動力延伸至四肢
及手指動作
七大必知關鍵零件功能
點擊零件名稱查看說明-
感測器 /感測環境溫度壓力
與聲音等訊號 -
關節 /使頭部及上下肢
可靈活運動 -
行星式滾柱螺桿 /將關節動力延伸至四肢
及手指動作 -
AI模型
/ 物理環境辨識及行動決策
-
機器視覺
/判斷環境物體距離大小,
以利移動及執行任務 -
控制器
/ 控制肢體運動協調,
越多個控制器行動越精細 -
手掌
/ 仿真人手,負責製造
或家務細膩工作
美中博弈!貿易管制、技術保密各自出招
人形機器人產業也已出現貿易壁壘,業者透露,中國大陸重要零件如關節(含馬達及減速機等)高階品幾乎不出口,美系客戶則對供應鏈合作要求高度保密。
特斯拉的Optimus 2、中國工業人形機器人新創優必選Walker S1將於今年量產,美國與挪威投資的新創1X家事機器人NEO將於今年試產,供應鏈正喜迎龐大商機。
「機器人空間小,感測器多,需高速訊號傳輸線」信邦主管透露,多年前與波士頓動力機器狗合作打開名氣,如今已有多家美系機器人新創上門,貿聯-KY則具拗折百萬次不斷的連接線品質,鎖定美中新創積極布局。
美國管制,中國反制,兩國高科技的賽局,意在拖慢對手發展並加速壯大本土實力。

美 中 科 技 貿 易 互 箝

禁無人機關鍵零件出口
中國是最大無人機及機器人製造國,隨美中關係緊繃,中國限制出口商需對馬達、飛控、電池等關鍵組件申報,直流無刷馬達、雲台做數量管制或禁止接單。

禁陸製無人機在美銷售
美國2020年開始針對中國品牌大疆及道通智能銷售進行管制,不得用於軍事政府用途,及大型機種販售,2025年初美國國會更已擬訂品牌新制,正在做民意調查。

稀土關鍵原料出口管制
中國擁有全球逾三分之二稀土資源,是磁鐵、電池、合金工業關鍵材料,更是加工國,中國2025年加重部分稀土如鎵、鍺、銻、石墨出口,已引發歐美國家斷鏈危機。

禁半導體先進技術銷中
美國禁止先進半導體製程晶片銷往中國,擴大防堵後門,東南亞多國遭調查如新加坡,伺服器生產重鎮馬來西亞也遭盯上,追蹤AI晶片及專利技術流向中國。


禁陸製無人機在美銷售
美國2020年開始針對中國品牌大疆及道通智能銷售進行管制,不得用於軍事政府用途,及大型機種販售,2025年初美國國會更已擬訂品牌新制,正在做民意調查。
禁無人機關鍵零件出口
中國是最大無人機及機器人製造國,隨美中關係緊繃,中國限制出口商需對馬達、飛控、電池等關鍵組件申報,直流無刷馬達、雲台做數量管制或禁止接單。
禁半導體先進技術銷中
美國禁止先進半導體製程晶片銷往中國,擴大防堵後門,東南亞多國遭調查如新加坡,伺服器生產重鎮馬來西亞也遭盯上,追蹤AI晶片及專利技術流向中國。
稀土關鍵原料出口管制
中國擁有全球逾三分之二稀土資源,是磁鐵、電池、合金工業關鍵材料,更是加工國,中國2025年加重部分稀土如鎵、鍺、銻、石墨出口,已引發歐美國家斷鏈危機。
誰是工業機器人用量大戶?
中國扮演「世界工廠」角色數十年,勞動力需求刺激下,中國政府積極扶植人形機器人產業,讓中國已是全球現今最大的機器人「買家」,全球每銷售兩台工業機器人,就有一台賣往中國。
根據統計,202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非限定人形)仍在服役的總數首度突破400萬台,受惠於台商西進帶動當地金屬精密加工業快速進步,天時地利下,2023年中國一年新增27.6萬台機器人,總裝置量已經超過170萬台,占全球工業機器人數量達51%,連續11年居全球工業機器人用量最大國家。
中國工信部統計國內已掌握的人形機器人零件有增量式編碼器、諧波減速器、無框力矩電機、行星減速器及視訊傳感器等,但「質量」仍待提升。
成品 — 美中力爭世界霸權
DIGITIMES分析師白心瀞指出,目前全球的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都還在「導入」跟「測試」等早期階段,美國企業普遍專注於高階技術,例如AI控制、語音互動與自動規劃能力。
陸企則相對更注重機械結構與硬體生產,以提供價格低廉但機構穩定的產品為主,透過價格策略企圖壓倒美國對手。
大陸新創頻繁流出自研機器人影片,包括打中國功夫或山坡奔跑,白心瀞指出,中國大陸多數機器人的行動仍須事先編程,「即時感知並自動調整功能尚未大量商業化」,且缺乏成熟的AI自主學習、環境感知與人機交互技術,加上「國際市場信任度低」,美中關係緊張下,應用場景仍須觀察。
人形機器人有哪些應用?


服務型機器人





工業型機器人







美中側重技術不同,機器人功能仍在探索
陸新創宇樹科技號稱海外市占率6~7成,已開發出行走能力相對穩定,甚至會功夫的機器人,但核心技術(如自主規劃、AI應用)仍待提升。
2025年央視春晚節目,宇樹機器人大跳「秧BOT舞」,其拋轉手帕動作俐落,引發全球震撼,市場一度驚艷於中國新創在手部控制上已超越美國,但事後報導消息指出,這次是透過拉線方式完成精準拋接,機器人下台需攙扶畫面也引發爭議。
波士頓動力創辦人Marc Raibert也在2月宣布購買多具宇樹機器人研究「能做什麼?」中國機器人實力連產業大老也不能忽視。

美中機器人新創特質大不同



隨美國與中國人形機器人進入量產年,美國新創已成台廠積極爭取合作對象,中國龐大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也正磨拳擦掌,準備迎接商機,一位台灣業者透露,中國人形機器人零組件對手的成本結構跟台灣硬體業者不在同一個起跑點,「台灣要直接競爭,沒有機會。」
業者分析,從公司立案、營業額達門檻都能獲得政府補貼,加上中國業者對零組件測試標準寬鬆,甚至有業者「不測試」,客戶有故障包退換的野蠻生長策略,使得中國機器人供應鏈自成特殊生態。
台灣機會 — 最佳盟友擁 2 機會
台灣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過去也曾一度領先,2014年鴻海跟日本軟銀合作人形機器人Pepper,華碩在2017年推出家用Zenbo機器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019年Computex展期與倒咖啡、拿草莓的機器人同台,不過隨科技快速迭代,如今已是生成式AI人形機器人霸權興起。
黃仁勳預言AI的iPhone時刻已經來臨,在人形機器賽道上,台灣產業該扮演何角色?
DIGITIMES分析師白心瀞認為,台灣應該著重擅長的半導體及整合性解決方案切入,並朝3方向發展:

台灣機會:整機代工與整合性關鍵零件
拓墣總監謝雨珊認為,台灣業者仍將在關鍵零件及代工扮演重要角色,不必樣樣零件都自製,她也建議應避開與國際巨頭競爭,在特定領域發揮優勢,以關鍵零件跟應用整合為切入,發揮硬體優勢,展現供應鏈彈性效率,提供高品質關鍵零件。
她舉例減速機的「機電一體化」(將電機與減速機整合)及微型化,是人形機器人的未來趨勢,台廠應提早布局。而機器視覺是另一個人形機器人有別於傳統機器人的關鍵零件,她也建議業者可思考如何整合AI技術。
至於台灣是否真的需要一條龍掌握人形機器人整機自製能力?目前已有許多民間業者投入研發,唯政府的政策白皮書仍待頒布,未來5年將是全球人形機器人發展關鍵期,無論最終哪一個國家在這場競賽中取得優勢,都將改寫科技強國排序,拿下未來世界的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