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進入傳承期,第二代,是這些家族企業繼承人共同的名字。第一代開疆闢土從零開始打下基業,讓基業長青是第二代的期待,他們如何從父執輩手中接棒,再創新局?他們將名字寫入家族企業史的故事,正是台灣產業的現在進行式。

台灣百大企業創辦人年紀平均已逾68歲,交棒是迫在眉睫的進行式,上市櫃企業已有許多成功接班案例,今年包括玉山金控、英業達、研華、儒鴻、中保科、智伸科、櫻花建設都啟動交棒傳承計畫,相對國際企業早已發展到第三、四代,根據資誠的統計,台灣家族企業仍有54%由第一代管理,比例高於國際企業均值,估計交棒傳承將在未來兩年進入高峰。

多數二代在20~30歲進入企業,在40歲後被賦予傳承接班重任,更多二代從小就在家族企業「打工」,被告誡未來一定要進家族企業幫忙,但也有許多家族將傳承視為不能公開說的議題,二代必須在外發展,直到父執輩召喚時再回返,他們或帶著在外累積的經驗人脈,或創業已有一片天,再把累積的能力灌注到家族基業上,讓老樹展露新生機。

2023年家族企業的世代分布

台灣
54%

創始人

43%

第二代

3%
第三代 3%
全球
32%

創始人

40%

第二代

18%

第三代

10%
第四代 10%
  • 創始人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2023年受訪家族企業掌門人年齡

台灣
20%

65歲以上

23%

55~64歲

23%

45~54歲

28%

35~44歲

6%
35歲以下 6 %
全球
13%

65歲以上

25%

55~64歲

27%

45~54歲

24%

35~44歲

11%
65歲以上 13 %
35歲以下 11 %
  • 65歲以上
  • 55~64歲
  • 45~54歲
  • 35~44歲
  • 35歲以下

隱形冠軍打國際盃 向一線對手下戰帖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相較於知名企業交棒、豪門爭權恩怨引人關注,各產業當中的隱形冠軍低調且神祕,他們挾多年累積的產業實力,第一代打下基礎,第二代多半40多歲相繼接班,他們的接班故事往往更具啟發性,世代交替伴隨的產業典範轉移,更是引人深思。

他們有人精進本業、向一線大廠下戰帖,也有人開創新事業和新商模、走出自己的路。前者像是大井泵浦、君帆工業、功得電子等是典型的「一級逐浪者」,他們的企圖是與國際對手拚搏。

大井泵浦是台灣泵浦龍頭,家族透過分工合作、團體接班模式,以挑戰全球10大泵浦品牌地位為目標;君帆工業是台灣鋼鐵廠液壓缸龍頭,企圖打入風能、汽車及醫療領域,目標業績翻4倍,挑戰亞洲綜合領域液壓缸前5強。

功得電子是台灣第一、全球第三大保險絲廠,接班人邱柏碩35歲就接班,他期望保險絲產品打入電動車等大功率市場,2030年營收挑戰20億元,是現在的一倍。

對於挺進國際的企圖心,台大名譽教授、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表示,「二代受教育的環境跟老爸時代很不一樣,很高比例是在國外受教育,看到先進發達社會的景象,喝過洋墨水,自然有比較多商業經營想像。」

製造業老幹開新枝 如何青出於藍?

許多傳產製造業在二代接班後,突破製造思維,打造B2C自有品牌,跟父執輩走不一樣的路,他們是典型的「品牌造夢者」。

化工大廠聚和國際是生物緩衝劑大廠,副董事長郭美璘加入公司後,第一個重點就是發揮外商工作經驗,為聚和生醫發展黃金盾及無醛屋等品牌,再造N次貼品牌,讓N次貼的價值與精神更貼近消費者,他們的思維從客戶背後的供應商,走向民生消費最前線。

肝病檢驗龍頭普生總經理林孟德原期望販售掌握專利的P113蛋白原料,或替客戶代工商品,但因為客戶不熟悉,期望能看見實績再用,林孟德最後決定乾脆自創品牌歐克威爾,以P113開發出多種口腔抗菌商品,藉此讓更多人瞭解P113。

「傳產附加價值變低,當然要找高附加價值機會,創立品牌無可厚非,」李吉仁說。

李吉仁

「如果固守原本的經營領域,台灣企業二代很難青出於藍!二代如果繼續走製造業,很難超越父執輩的績效,二代若接班後想給父執輩一個未來性,品牌是父執輩不擅長的領域,若從基業中扶植相對非核心的品牌,會產生加分效果,若經營成果正面,能讓二代能在父執輩或老臣中抬頭挺胸,表示是有能力的二代。」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家族及企業永續辦公室主持會計師洪連盛分析。

不過,李吉仁提醒,創立新品牌,從原來核心出發的新品牌事業成功機率高,若二代跳開主業純粹追求機會,這樣的品牌失敗機率很大,「因為你跟外頭的新創沒兩樣,只是錢比較多而已。」

這些企業家二代如何創新局

一級逐浪者
他們要跟國際一線對手拚搏
黃錦雲
大井泵浦黃錦雲
接班年齡

47歲接班


二代對策與目標

以國際泵浦前10強為目標

胡正杰
君帆工業胡正杰
接班年齡

37歲接班


二代對策與目標

以亞洲油壓缸前5強為目標

邱柏碩
功得電子邱柏碩
接班年齡

35歲接班


二代對策與目標

全球保險絲第3大,2030年營收再翻倍

一級逐浪者-大井(黃錦雲)、君帆(胡正杰)、功得(邱柏碩)
新局開創者
他們併購吸納團隊開創全新版圖
謝明凱
廣運機械謝明凱
接班年齡

38歲接班


二代對策與目標

招募團隊成立太極及盛新材料

鄭瑋勳
輔信科技鄭瑋勳
接班年齡

44歲接班


二代對策與目標

併購暄達醫學

新局開創者-廣運(謝明凱)、輔信(鄭緯勳)
品牌造夢者
他們創新品牌照亮家族
郭美璘
聚和國際郭美璘
接班年齡

44歲接班


二代對策與目標

發展N次貼及黃金盾等品牌

林孟德
普生生技林孟德
接班年齡

37歲接班


二代對策與目標

發展歐克威爾母嬰用品品牌

品牌造夢者-聚和(郭美璘)、普生(林孟德)
商模革命者
他們創事業印證自己實力
汪群凱
Knock Knock汪群凱
接班年齡

40歲創業


二代對策與目標

開創台灣第一家無現金、會員制、純線上點餐連鎖咖啡

商模革命者-knock knock(汪群凱)

併購、攬團隊 二代操盤新業務多角化

接下父親志業,也有二代選擇併購或延攬團隊,幫家族事業體長出新業務,他們則是「新局開創者」。

輔信科技總經理鄭瑋勳在公司最壞的時間加入,他一邊救火,一邊評估用併購投資方式,幫輔信找新商機,在多方嘗試下,最後併購醫療床團隊暄達生醫,讓這家資深IT公司能順利打入智慧醫療領域。

廣運執行長謝明凱則主導集團佈局太陽能,成立太陽能模組廠太極能源,後來又找到第三類半導體團隊加入,成立盛新材料,幫家族企業多角化布局。

企業靠自己很難快速有機成長,尤其台灣企業可能遇到瓶頸,洪連盛指出,此時併購是二代讓企業持續成長的可能性之一,但他也提醒二代,要思考為何要併購,是要橫向還是縱向整合?

洪連盛

其次,對併購標的是否了解?最後若真的併購完成,才是問題的開始,如何整合兩家不同文化的公司,使其一加一大於二才是考驗,李吉仁也坦言,這反而更考驗二代管理能力強不強。

不過,並非所有二代都明白自己的使命,身為光泉家族第三代,汪群凱雖在家族服務超過20年,但因為家族不談傳承議題,他決定在40多歲時創業,把人生主導權拉回自己手中。

目前他創立的連鎖Knock Knock已經有15家門市,他的目標是讓這家連鎖咖啡店上市櫃,讓員工、股東、消費者共好。

「台灣有50%企業主屬於帝王型,很少溝通交棒的事,通常是掛掉那一天交棒。」洪連盛分析,華人傳統思維是不明示誰是接班人,但其實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很可能是因為第一代不好意思或不知道如何談傳承。

他建議,這類企業一代可以透過身邊信任的會計師或律師、身邊專家朋友提醒,提早規劃交棒,也可以透過第三方擔任第二代的教練,避免直接指導,就能緩和父子間的緊張關係。

像光泉家族傳承有特殊路徑,第三代成員在外各有一片天,若未來某天被抓回企業接班,則顯示是被家族認可在外表現,也可以被視為是找有血緣的專業經理人接棒。

台灣企業第一代越來越老 傳承將是熱門關鍵字

「台灣企業家超過65歲,第一個工作要務都還在想要賺錢!企業家其實應該轉念,可以把企業優化及賺錢的工作交給二代。」洪連盛表示,企業家應該思考:75歲時會不會告訴65歲的自己,當初應該做什麼,卻沒有做,害我現在很難交棒!

從泰山到長榮,台灣大型集團經營權爭議每年都發生,主要是因為創辦人沒有做好股權規劃,華人文化及台灣民法對繼承的相關規定,都不利於股權集中,股權在創辦人過世後,股權分給二代,到三代時股權又更為分散,就容易出現爭端。

「三代稱彼此為堂兄弟,到第四代血緣親情更低,可能從親人變親戚,甚至只是有血緣的朋友。」洪連盛提醒:「台灣股權像魔戒,大家都想要,每個人沒有魔戒的時候,都認為可以駕馭,戴上去很容易本心初心不見。」

不過,對創業家而言,第一個交棒關鍵莫過於決定:誰是經營權繼承人?李吉仁表示,不管是交給二代或專業經理人,如何安排好接班梯隊,將是台灣企業未來5年功課,而且時間愈來愈急迫,因為老闆愈來愈老。

對第二代來說,他們從父執輩手中接下家族事業,做的好被說「靠爸」,做不好是「虎父犬子」,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讓人難以想像;雖然接班過程各有甘苦,企業傳承總是伴隨著創新和變革,為台灣產業帶來希望,一個又一個的二代接班故事,正是台灣產業的現在進行式。

隱藏版企業家二代故事

*點選下圖看更多企業家的深度訪談
輔信科技-鄭瑋勳

輔信科技

鄭瑋勳

功得電子-邱柏碩

功得電子

邱柏碩

普生生技-林孟德

普生生技

林孟德

君帆工業-胡正杰

君帆工業

胡正杰

大井泵浦-黃錦雲

大井泵浦

黃錦雲

廣運機械-謝明凱

廣運機械

謝明凱

聚和國際-郭美璘

聚和國際

郭美璘

KNOCK KNOCK-汪群凱

KNOCK KNOCK

汪群凱

數位製作人 : 王郁倫 編輯:林語柔 視覺設計:溫于璇 網頁工程:洪偉瑄 影音製作:劉玟妤、陳煜、黃浚維 監製:曹正芬、簡正一、廖啟成、楊孝義 日期:2023.08
更多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