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在中國大陸的廠區包括鄭州、深圳、山東與、重慶成都等多個地區,大陸仍是鴻海全球集團最大生產基地,主要基地為鄭州與深圳,鎖定iPhone製造,鄭州廠更是全球最大iPhone生產基地。
和碩集團在中國大陸共有四大廠區,分別位於蘇州、上海、重慶與昆山,尤以上海及昆山為兩大重點區域,主要生產iPhone,尤其上海昌碩廠,該廠定位主要是生產每年蘋果新機種。
廣達集團在中國大陸的主要製造基地為華東廠,旗下主要廠區包括上海製造城、常熟製造城和重慶製造城等三地,大陸製造基地主要專注於筆電、伺服器器、雲端產品、車載電子等產品生產、製造。
仁寶在中國大陸產能占比高達九成,主要分布於上海昆山、南京、重慶與成都等地,以昆山廠最早成立,當地共有四座工廠,皆負責處理組裝筆電業務,規模是所有廠區中最大,員工共計超過4萬人。
緯創旗下大陸產線位於中山、昆山、成都等地,日前關閉旗下泰州廠後,原本任職該廠員工可轉調、前往昆山廠。昆山廠為主要的製造中心之一、主要產品為物聯網(IoT)與液晶顯示模組(LCM),未來也將肩負原泰州廠中/小尺寸的液晶顯示模組製造業務。
英業達集團在中國大陸主要廠區為上海虹橋廠及浦東廠,並於北京、天津等地設廠,上海產線主要負責生產各項IT產品,其基礎產量也相當驚人,資料顯示,該廠筆電月產能達1,000萬台、伺服器200萬台。
越南目前是除了中國大陸之外,鴻海集團全球第二大生產基地,由於鴻海眾多子公司在此設廠,因此產品線繁多,涵蓋電動車零配件、機械製造、MacBook筆記型電腦和iPad手機設備及耳機等業務。
和碩越南廠位於越南海防市的新興工業區,公司原先規劃2021下半年進入量產,受新冠疫情影響,延至2022年開始量產,主要生產消費性電子產品,據了解是微軟Surface系列部分產品及Google智慧音箱等代工業務。
廣達集團在越南南定省美順工業區設廠,第一階段廠區面積22.5公頃,預計最快2024下半年完工,力拚2024年底投產,日前並攜手當地官方簽署「電腦生產計畫協議」,外界看好待越南廠完工,也可支應蘋果MacBook組裝訂單。
仁寶目前在越南永福省有兩座廠房,為最早進入越南的台灣代工廠,近年持續加大投資。目前在越南主要生產網通、智慧裝置等產品,舊有的越南一廠則著重物聯網及手機等移動裝置製造,也有部分產能出借旗下網通廠智易使用。
緯創2019年前進越南設廠,落腳北越河南省同文工業區,主要生產ICT產品,近期啟動越南二廠擴建計畫,據悉預計2024年6月完工,未來新廠大部分客戶以筆電和顯示器為主。
英業達2022年初設立越南子公司,主要支應下英華達的智慧裝置產品訂單需求,並持續擴大當地布局,已取得越南河內市富川縣大川社南河內支持性產業工業園區第一期 CN03地塊土地使用權,後續會在越南生產智慧手持裝置。
鴻海廠墨西哥區位於美墨邊界,自2009年建廠至今,已成為北美規模最大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組裝廠。近年隨著電動車、伺服器興起,鴻海針對兩個產業也分別在墨國擴產,就近供應北美市場。
和碩墨西哥廠是北美電動車生產重鎮,主要供應特斯拉中控台與充電樁,因應客戶需求,先前拍板投資墨西哥子公司14.86億元擴產。和碩看好車電需求大,預計該領域今年有很好的成長。
廣達集團2023年5月拍板前往墨西哥設廠,據聞投資額度為10億美元,落腳墨西哥新萊昂州。廣達為特斯拉電子控制單元(ECU)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主力供應商,墨西哥廠主要就近供貨特斯拉。
仁寶配合客戶需求,調整產能規畫,將車電主機產品移至墨西哥生產,並透租用同集團的金寶電子位於墨西哥塔茅利巴斯州(Tamaulipas)生產線,主要產品為車用電子、5G通訊模組等。
緯創1998年便前進墨西哥華雷斯(Juarez)設廠,主要生產手機、伺服器及電視螢幕,近年擴大至代工AI、伺服器、車載模組等高附加價值產品,2022年加碼1,421萬美元取得墨西哥華雷斯約3.64萬坪土地,擴大產能布局。
英業達集團墨西哥廠區位於華雷斯城,該廠建於2006年,主要業務為伺服器組裝,並持續擴產中,未來將以生產車用電子與伺服器為主軸,後續也會規劃生產其他產品。
鴻海董事長
劉揚偉
區域製造趨勢確立 台商不能等
鴻海最堅強的競爭力,就是綿密的全球布局,經過近半世紀努力,鴻海已經是一家擁有100多萬名員工的國際企業,鴻海這塊招牌,散布在海內外173個據點,隨著鴻海在大陸,美洲與東南亞等地區持續擴充規模,今年在3+3策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等三大核心技術),又有新客戶加入,業務更多元,2023年將陸續開花結果。
在我看來,區域製造的趨勢正在形成,台商應該盡快展開海外布局,目前台商的處境有點像1980年代大家還在猶豫要不要去大陸落腳,1990年代,大家開始赴大陸布局,然後是2000年代,變成台商不過去(大陸)不行了。
以現在的狀況來看,我認為,印度市場很重要,是人口能與大陸相提並論的市場,印度很需要我們廠商過去,但是廠商們不太敢過去,大家在意當地產業鏈不完整,但在我看來,要分散據點勢在必行,「太晚就來不及了」。
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
「中國製造」紅利不再 遷移是必然
儘管美中貿易戰被視為大型電子代工廠擴充非大陸產能的主因,但在我看來,地緣政治衝突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事實上,大陸的製造環境,已不似當年台商西進時條件這麼好,在大陸少子化、勞動成本大幅提升等多重負面因素影響下,進而造成全球科技業、製造業追求更好的生產基地。
科技業過去靠著「中國製造」享受人口紅利與較低成本。大陸作為世界工廠,在過去20多年效率不錯,台商在語言溝通、生活習慣、文化等很多東西都會通,讓大陸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基地。
如今的全球化脫鉤未必是美國主導,部分原因來自於大陸經濟成長後,官方追求地緣政治影響力,讓部分國家嚐到苦頭,而在非政治因素上,大陸因勞動成本上升、少子化等問題,已讓當地逐漸失去過往吸引外商設廠投資的誘因。
在非大陸布局上,我認為印度極具潛力,當地14億人口可與大陸匹敵,有大量年輕充沛勞動力,加上官方近年鼓勵在地製造,讓台商前進印度成為一股趨勢。
廣達董事長
林百里
客戶要求 擴大非陸製造
廣達正持續擴增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泰國廠已開始穩定發揮效能,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已赴歐美設廠,所有產線及服務據點運作良好。
廣達有接獲客戶要求,增加旗下非陸製造的選項,目前據點已橫跨亞洲、北美、拉丁美洲、歐洲及東南亞等地,產品線則橫跨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及雲端運算等。
此外,為打造以台灣為主軸的研發與製造中心,廣達也在總部所在地華亞科學園區內,積極擴充製造產能,目前總廠、二廠及新建的三廠均已全面加入量產,確實提高製造效能。
隨著美中及俄烏之間逐漸升溫的地緣政治衝突,連帶影響全球供應鏈面臨物流、缺料等前所未有的挑戰,加上油價飆升、通貨膨脹、利率匯率波動、勞力短缺等問題也日益嚴重,廣達除了努力推動凈零碳排、ESG等策略,也透過全面普及「智慧製造」來提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