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題報導

台灣電子代工業舉世聞名,從早年立足台灣,到進軍大陸,近年因應地緣政治干擾,開始往北美、東南亞落腳,「台灣精神」在全球進一步開枝散葉,一路來見證科技產業典範從PC、手機,電動車乃至於最夯的AI高速運算的發展,鴻海、廣達、和碩、仁寶、緯創、英業達等台灣電子代工業「六虎將」一路開疆闢土,造就了更多的台灣傳奇與世界奇蹟。

經濟日報帶您回顧台灣電子代工業這一路走來的風景,同時前瞻台灣電子代工帝國如何在海外複製台灣經驗,面對來自各地的挑戰,愈戰愈勇。

台灣電子代工業布局版圖變化

鴻海集團在中國大陸的廠區包括鄭州、深圳、山東與、重慶成都等多個地區,大陸仍是鴻海全球集團最大生產基地,主要基地為鄭州與深圳,鎖定iPhone製造,鄭州廠更是全球最大iPhone生產基地。

和碩集團在中國大陸共有四大廠區,分別位於蘇州、上海、重慶與昆山,尤以上海及昆山為兩大重點區域,主要生產iPhone,尤其上海昌碩廠,該廠定位主要是生產每年蘋果新機種。

廣達集團在中國大陸的主要製造基地為華東廠,旗下主要廠區包括上海製造城、常熟製造城和重慶製造城等三地,大陸製造基地主要專注於筆電、伺服器器、雲端產品、車載電子等產品生產、製造。

仁寶在中國大陸產能占比高達九成,主要分布於上海昆山、南京、重慶與成都等地,以昆山廠最早成立,當地共有四座工廠,皆負責處理組裝筆電業務,規模是所有廠區中最大,員工共計超過4萬人。

緯創旗下大陸產線位於中山、昆山、成都等地,日前關閉旗下泰州廠後,原本任職該廠員工可轉調、前往昆山廠。昆山廠為主要的製造中心之一、主要產品為物聯網(IoT)與液晶顯示模組(LCM),未來也將肩負原泰州廠中/小尺寸的液晶顯示模組製造業務。

英業達集團在中國大陸主要廠區為上海虹橋廠及浦東廠,並於北京、天津等地設廠,上海產線主要負責生產各項IT產品,其基礎產量也相當驚人,資料顯示,該廠筆電月產能達1,000萬台、伺服器200萬台。

越南目前是除了中國大陸之外,鴻海集團全球第二大生產基地,由於鴻海眾多子公司在此設廠,因此產品線繁多,涵蓋電動車零配件、機械製造、MacBook筆記型電腦和iPad手機設備及耳機等業務。

和碩越南廠位於越南海防市的新興工業區,公司原先規劃2021下半年進入量產,受新冠疫情影響,延至2022年開始量產,主要生產消費性電子產品,據了解是微軟Surface系列部分產品及Google智慧音箱等代工業務。

廣達集團在越南南定省美順工業區設廠,第一階段廠區面積22.5公頃,預計最快2024下半年完工,力拚2024年底投產,日前並攜手當地官方簽署「電腦生產計畫協議」,外界看好待越南廠完工,也可支應蘋果MacBook組裝訂單。

仁寶目前在越南永福省有兩座廠房,為最早進入越南的台灣代工廠,近年持續加大投資。目前在越南主要生產網通、智慧裝置等產品,舊有的越南一廠則著重物聯網及手機等移動裝置製造,也有部分產能出借旗下網通廠智易使用。

緯創2019年前進越南設廠,落腳北越河南省同文工業區,主要生產ICT產品,近期啟動越南二廠擴建計畫,據悉預計2024年6月完工,未來新廠大部分客戶以筆電和顯示器為主。

英業達2022年初設立越南子公司,主要支應下英華達的智慧裝置產品訂單需求,並持續擴大當地布局,已取得越南河內市富川縣大川社南河內支持性產業工業園區第一期 CN03地塊土地使用權,後續會在越南生產智慧手持裝置。

鴻海廠墨西哥區位於美墨邊界,自2009年建廠至今,已成為北美規模最大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組裝廠。近年隨著電動車、伺服器興起,鴻海針對兩個產業也分別在墨國擴產,就近供應北美市場。

和碩墨西哥廠是北美電動車生產重鎮,主要供應特斯拉中控台與充電樁,因應客戶需求,先前拍板投資墨西哥子公司14.86億元擴產。和碩看好車電需求大,預計該領域今年有很好的成長。

廣達集團2023年5月拍板前往墨西哥設廠,據聞投資額度為10億美元,落腳墨西哥新萊昂州。廣達為特斯拉電子控制單元(ECU)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主力供應商,墨西哥廠主要就近供貨特斯拉。

仁寶配合客戶需求,調整產能規畫,將車電主機產品移至墨西哥生產,並透租用同集團的金寶電子位於墨西哥塔茅利巴斯州(Tamaulipas)生產線,主要產品為車用電子、5G通訊模組等。

緯創1998年便前進墨西哥華雷斯(Juarez)設廠,主要生產手機、伺服器及電視螢幕,近年擴大至代工AI、伺服器、車載模組等高附加價值產品,2022年加碼1,421萬美元取得墨西哥華雷斯約3.64萬坪土地,擴大產能布局。

英業達集團墨西哥廠區位於華雷斯城,該廠建於2006年,主要業務為伺服器組裝,並持續擴產中,未來將以生產車用電子與伺服器為主軸,後續也會規劃生產其他產品。

台灣電子產業貿易發展進程

台灣電子產業起源於1970年代,當時在台灣從事加工出口的美日歐等電子廠商,將製程外包,由原廠提供零組件、機器設備,然後利用台灣低成本勞動力組裝產品,後來為了更進一步的降低生產成本,開始在台灣採購設備、零組件,這為日後台灣的電子產業奠定了基礎。

這個模式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1985年的「廣場協定」導致新台幣出現升值的現象,加上當時台灣工資提升,房地產飆漲,這對在台灣的本地廠商與外資,都帶來沉重的負荷。

1990年代,台灣政府解除直接投資大陸的禁令,許多企業陸續前往中國大陸投石問路,希望利用大陸充沛人力,以及低成本的優勢,加上中國大陸官方仿效台灣經驗的加工出口區,成立經濟特區,台商成群結隊前往大陸,開啟電子製造業的西進風潮。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就回憶道,1980年代的中國大陸,當時大家(台商)不想過去,等到了1990年代,大家開始陸續過去大陸布局,然後是2000年代,變成台商不過去(大陸)都不行了。

台灣電子代工廠西進大陸初期,普遍先落腳在深圳等珠三角地區。隨著珠三角地區飽和,接著轉移到上海、蘇州與昆山等長三角地區,在兩大沿海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使得工資與土地等生產成本高漲,筆電代工廠又開始轉移到大陸的西部地區,如四川重慶與成都等地;主攻智慧手機代工的鴻海,則由深圳轉移到內陸的河南鄭州。

中國大陸自199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歷經30多年的發展,土地與工資等各項成本早就已經飆漲,對電子業來說,已經不具成本競爭優勢,但是大陸發展經濟30多年來,建立完整的電子產業供應鏈,加上擁有充沛的勞動力,使得其世界工廠的角色,仍然無可替代。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上任後,開始鼓吹製造業從中國大陸回流美國,並對在大陸製造銷往美國的許多電子產品,課徵高額關稅,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

川普政府時代,美商只是要求台商把部分在大陸的產能,移轉到東南亞與南亞地區,這也造成台灣電子代工廠紛紛回台灣擴增產能,推升台灣GDP罕見高成長。

但是現任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上任,川普下台之後,美中衝突不減反增,原來的貿易戰進一步升高到科技戰。美商不僅要求台商把大陸部分產能要移到東南亞,甚至要求不能移回台灣,因為台灣已經成為外國人眼中,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對美商而言,一定要有大陸與台灣之外的第三個選項,否則就不下單給台灣。

因此,也造就了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度等東南亞地區,以及北美洲的墨西哥,甚至是美國等地,成為台商海外布局的熱門選項,開啟了這一波台商南進與東進的風潮,而且這股風潮,誠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所說,正方興未艾。

企業大老這麼看

鴻海董事長

劉揚偉

區域製造趨勢確立 台商不能等

鴻海最堅強的競爭力,就是綿密的全球布局,經過近半世紀努力,鴻海已經是一家擁有100多萬名員工的國際企業,鴻海這塊招牌,散布在海內外173個據點,隨著鴻海在大陸,美洲與東南亞等地區持續擴充規模,今年在3+3策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等三大核心技術),又有新客戶加入,業務更多元,2023年將陸續開花結果。

在我看來,區域製造的趨勢正在形成,台商應該盡快展開海外布局,目前台商的處境有點像1980年代大家還在猶豫要不要去大陸落腳,1990年代,大家開始赴大陸布局,然後是2000年代,變成台商不過去(大陸)不行了。

以現在的狀況來看,我認為,印度市場很重要,是人口能與大陸相提並論的市場,印度很需要我們廠商過去,但是廠商們不太敢過去,大家在意當地產業鏈不完整,但在我看來,要分散據點勢在必行,「太晚就來不及了」。

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

「中國製造」紅利不再 遷移是必然

儘管美中貿易戰被視為大型電子代工廠擴充非大陸產能的主因,但在我看來,地緣政治衝突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事實上,大陸的製造環境,已不似當年台商西進時條件這麼好,在大陸少子化、勞動成本大幅提升等多重負面因素影響下,進而造成全球科技業、製造業追求更好的生產基地。

科技業過去靠著「中國製造」享受人口紅利與較低成本。大陸作為世界工廠,在過去20多年效率不錯,台商在語言溝通、生活習慣、文化等很多東西都會通,讓大陸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基地。

如今的全球化脫鉤未必是美國主導,部分原因來自於大陸經濟成長後,官方追求地緣政治影響力,讓部分國家嚐到苦頭,而在非政治因素上,大陸因勞動成本上升、少子化等問題,已讓當地逐漸失去過往吸引外商設廠投資的誘因。

在非大陸布局上,我認為印度極具潛力,當地14億人口可與大陸匹敵,有大量年輕充沛勞動力,加上官方近年鼓勵在地製造,讓台商前進印度成為一股趨勢。

廣達董事長

林百里

客戶要求 擴大非陸製造

廣達正持續擴增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泰國廠已開始穩定發揮效能,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已赴歐美設廠,所有產線及服務據點運作良好。

廣達有接獲客戶要求,增加旗下非陸製造的選項,目前據點已橫跨亞洲、北美、拉丁美洲、歐洲及東南亞等地,產品線則橫跨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及雲端運算等。

此外,為打造以台灣為主軸的研發與製造中心,廣達也在總部所在地華亞科學園區內,積極擴充製造產能,目前總廠、二廠及新建的三廠均已全面加入量產,確實提高製造效能。

隨著美中及俄烏之間逐漸升溫的地緣政治衝突,連帶影響全球供應鏈面臨物流、缺料等前所未有的挑戰,加上油價飆升、通貨膨脹、利率匯率波動、勞力短缺等問題也日益嚴重,廣達除了努力推動凈零碳排、ESG等策略,也透過全面普及「智慧製造」來提高效能。

近20年六大電子代工廠營收

六大代工廠大陸/非大陸產能比重概況或目標

鴻海

雖然鴻海持續擴大投資印度產能,但董座劉揚偉也在視察成都廠時強調,沒有要遷離成都。

和碩

和碩曾喊出2021年非中國產能達到10-20%,惟日後並未更新產能比重。

廣達

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客戶對中國大陸以外設置產能的興趣提高,廣達也持續關注海外設廠事宜。

仁寶

預期未來五年內,中國大陸及越南生產基地將各占一半產能。

緯創

2023年4月,公司為因應產線整併規劃,將泰州廠停工停產,未來將以鄰近昆山廠產能支應。

英業達

為降低美中貿易戰的影響,已擴建台灣龜山與大溪廠,以因應上海伺服器與重慶筆電受到的影響。

各大代工廠崛起與拓展海外布局概況

記者:吳康瑋、吳凱中、蕭君暉、劉芳妙 編輯:林語柔 視覺設計:林庭毅 網頁工程:洪偉瑄 監製:李淑慧、何易霖、簡正一 日期:2023.08
更多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