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新北推智慧防汛 118支感測器即時預警搶應變時間

本文共1003字

聯合報 記者張策/新北即時報導

極端天氣考驗加劇,新北在易積淹水地點布設118支淹水感測器,分擔人力巡查負荷,可提前1至2小時應變。水利局透露,近期正試驗在雨水下水道裝監視器,讓防洪監測更全方位。

5月汛期將至,近年常有急降雨,導致道路積淹水,新北水利局選在易積淹水熱點、車行地下道、高速公路涵洞、二重疏洪道防汛道路等建置淹水感測器,總數有118支,當積水達5公分、10公分時,系統即時推播警示,並搭配路口監視器CCTV監控,讓應變時間提前1至2小時,也正試驗在雨水下水道裝設監視器,提升防洪監測能力。

水利局表示,這118支淹水感測器皆由中央補助設置,主要分布於積淹水熱點、車行地下道、高速公路涵洞及二重疏洪道防汛道路等處。設備費用依經濟部水利署標準,每支約4萬5000元,會依需求調整設置地點,確保能發揮最大效益。

當感測器偵測到積水深度達5公分、10公分時,將透過智慧防汛平台與LINE群組即時推播警示,並提供六宮格水情資訊,包括雨量、下水道水位、河川排水水位、監視器畫面及抽水站運作情形,協助防汛決策,更導入AI技術,利用監視器進行雨絲辨識,提高判斷準確度。

對於防災科技的發展,台大水工試驗所資深研究員李鴻源表示,感測設備能讓資訊掌握更精準,提升抽水設備與人力調度效率,不同單位的監測規格需統一,以確保災害應變系統順暢。他也提到,未來可透過無人機、衛星監測等技術,強化防洪預警能力,建議政府加強跨單位資訊整合,建立標準作業程序。

新北市議員黃心華認為,感測器雖可提供即時警訊,仍屬於被動應對,政府應積極推動海綿城市概念,透過透水鋪面、公園滯洪、校園操場改造等方式,提升城市整體防洪能力。他主張,應加強排水系統維護,提升關鍵設施的抗災韌性,降低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

新北市議員戴瑋姍表示,淹水監測器仍具備重要性,能夠即時應對突發性的水勢上升,提前預警並做好準備,對於整體排水規畫也有助益,能夠累積數據建立資料庫,作為未來改善的參考。戴指出,從民間與政府角度來看,最基本防汛措施仍是清理排水溝,可減少超過80%淹水問題,舊有排水系統因應極端降雨恐無法負荷,需視情況更新與強化。

水利局補充,民眾可透過「新北災訊E點通」查詢積淹水情形,當積水超過10公分時,系統會以紅色警示標記,方便駕駛提早規畫交通動線。

至於部分感測器未曾偵測到淹水,水利局指出,這可能與前瞻計畫治水成效有關,近年積淹水情形已大幅改善,但仍會持續優化感測設備,以提升防災應變能力。

設置於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車行地下道的淹水感測器。圖/新北水利局提供
設置於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車行地下道的淹水感測器。圖/新北水利局提供
新北設有118支淹水感測器,透過平時的維護作業,確認感應水深值正確無誤。圖/新北...
新北設有118支淹水感測器,透過平時的維護作業,確認感應水深值正確無誤。圖/新北水利局提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劉世芳:各黨立委皆有人遭恐嚇 若有需要可申請隨扈
下一篇
蔣萬安拋倒閣說 吳思瑤:首都市長提出無比奇怪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