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90字
賴清德總統首度啟動「院際協調」,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當前政治局勢緊繃,前監察委員、開南大學法律所兼任副教授仉桂美提醒,憲法賦予總統召集各院院長會商的權力,但並非五院的上級長官,自然無法為憲政爭端做出仲裁;不過,這場會談仍有協商意義在,看點就在實質誠意。
仉桂美指出,所謂總統的「院際協商權」規範在憲法第44條,賦予總統召集各院院長會商的權力,但並無拘束力,而我國為五權分立國家,五院地位平等且互相維繫、制衡,在此架構下,總統並非五院的上級長官,平時不介入憲政機關爭議,只在必要時使用院際協商,但並非仲裁者的角色。
仉桂美指出,憲法只是最後依據,不過法律是由立法院通過,誰掌握多數席次就掌握實權,作為總統,須看清國會多數是誰,若一再不接受立院三讀通過的法律,頻提覆議,失敗後又要釋憲,以司法問題解決政治問題,甚至在國會職權修法時,親自跳下來告立法院,對憲政安定非常不利。
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分析,當前朝野因罷免大亂鬥殺紅眼,不利國政發展,賴清德召集院際協調,其一目的是要轉移大罷免焦點,並且將政治局勢主導權從立法院手上拿回來,既能凸顯總統高度,也能避免中間選民因不滿藍綠大罷免,阻礙賴未來的拓票之路。
鈕則勳續指,院際協調也有「合圍韓國瑜」、「制韓」的意義存在,尤其韓國瑜是藍軍中職位最高的,政治能量也因擔任國會龍頭而拉高,始終對綠軍執政有所威脅,賴此舉也有意墊高韓,意在分化藍營大咖,尤其是未來有望挑戰總統大位的台中市長盧秀燕,製造韓盧心結。
鈕認為,朝野癥結在於,賴清德作為少數總統,是否願意多元溝通、下放權力,若要倚靠此場會談緩解朝野僵局,幾乎不可能,要做成決議就很難了,即便有了共識,如何貫徹也是問題;他說,「與其院際協調,不如國是會議」,否則這場會談只是助攻行政院,成為鞏固權力的過場大秀。
「賴總統有無釋出善意,將成會談關鍵。」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說,中華民國史上難得出現一場史無前例的五院會談,但討論題綱目前未明,外界仍霧裡看花,建議五院都要將朝野爭執議題列為討論重點,其中又以憲法訴訟法修法後造成司法院運作停擺最為重要。
劉嘉薇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肯定賴總統召集五院會談的決心,但必須提出新的資訊和承諾,比如憲法訴訟法紛擾多時,總統府何時將重新提名大法官?NCC委員名單又會何時提出,回應在野呼籲,朝野才有續談的空間,若成功,未來也能形成憲政慣例,作為具高度的調解爭議模式。
她也提醒,既然五院都有代表願意出席,若賴總統未能把握機會,釋出善意與共商各項議題的解決之道,恐步上朝野「和解飯」不歡而散的後塵,反而讓朝野對彼此有更差的印象,無助緩解當前政治僵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