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中研院第13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五著作獲獎

本文共2121字

經濟日報 記者葉卉軒/台北即時報導

中央研究院10日頒發「第十三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本屆共有44件申請,經過嚴格審查,最後五本專書脫穎而出,主題包含歷史學、社會學、哲學、中國大陸文學。典禮由中研院長廖俊智頒獎,每位得獎者獲頒新台幣60萬元及獎牌一面。

廖俊智表示,專書是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知識生產的重要形式,該獎項在學界具有指標意義,歷屆得獎專書均獲國內外廣大迴響。今年獲獎的專書,內容從古醫書與歷史書寫的解析、佛教經典與思想的重新梳理,到多胞胎孕產議題、世界衛生組織精神疾病研究推動,深具人文關懷,且多有創新觀點,均為扛鼎之作。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韻如以Good Formulas: Empirical Evidence in Mid-Imperial Chinese Medical Texts(書名中譯:《良方:中國中期醫書中的實證證據》)獲獎。該書指出,受到宋代新興雕版印刷術廣泛運用的刺激,醫書呈現實證證據的方式也有新發展,醫書作者為了說服不同背景的讀者,選擇紀錄親身經驗,以證明所傳播的醫療知識可信。評審認為,該書對史料提出新的詮釋,以新觀點挑戰既定成說,是宋代醫學文化史領域研究的重要著作。

陳韻如主要研究中國大陸唐宋時期的醫療、出版、制度、性別與物質文化,以及數位人文工具如何幫助歷史學者探討上述課題。她費時六年完成此著作,期望能藉此拓展中西學界醫案研究的視野。她特別感謝史語所前輩、祖母、父母和丈夫,讓她能心無旁騖地寫作。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雷之波所著The Threshold: The Rhetoric of Historiograph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書名中譯:《戶限:中古中國歷史書寫的修辭》),被評審稱譽「為20世紀初以來的文史修辭學開拓了新局」。該書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書寫及其意義,透過歷史檔案、官場敘事、奇聞軼事的交錯互涉,呈現史書中兩股相互抗衡的勢力,即嵌鑲在政治文化中的架構,以及隨時準備解構的力量。

雷之波就讀美國歐柏林大學時才開始學中文,他傳承了歐美漢學研究中的語言學、文學理論,以及細讀文本的功夫,以近十年的時間撰成此書,探究中國大陸史書中的修辭技巧。他翻看自己早期的筆記,不禁感嘆:「讓一系列想法在腦中萬花筒般地旋轉這麼久,確實是件奇妙的事情。」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吳嘉苓教授的Making Multiple Babies: Anticipatory Regimes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書名中譯:《多胞胎共和國:助孕科技的希望與風險》),為國際上首部以人文社會視角探討多胞胎孕產議題的研究專著,展示了台灣婦女在求孕歷程中面臨的挑戰與選擇。該書深入分析臺灣「多胚胎植入」政策如何與社會對生育的期待緊密相扣,並透過跨國比較,揭示台灣醫療市場和社會文化的獨特性。

台灣是全世界試管嬰兒多胞胎比例最高的國家,日本則是多胚胎植入管制最嚴格的國家之一,此東亞現況促使吳嘉苓立志以英文寫成學術專書,以修正生殖科技之社會人文研究過於偏向歐美的失衡現象。吳嘉苓表示,多胞胎孕產圍繞著希望與恐懼、生命與死亡。她從構思到成書的15年中,面對受訪者悲喜交加的掙扎,希望該書能促使人們正視孕產多胞胎的困境,並成為制度改革的養分。

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吳易叡的Mad by the Millions: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書名中譯:《度量瘋狂:精神疾病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主義》),是一部具全球視野的跨國精神病學史。該書探討世界衛生組織附屬的精神疾病相關研究團體,如何在二戰之後「去殖民」及「世界公民」的理想下,在西方與非西方世界推動跨國的精神疾病研究。書中關於林宗義醫師的篇章,清楚呈現台灣精神醫師如何在困境與機會交織的夾縫中發揮影響力。

畢業於醫學系、曾從事臨床工作的吳易叡說,一開始只是單純想問:「為什麼當初在專科訓練中不斷聽到的偉人,在全球心理衛生的故事中能見度如此低?」叩問了8年之後,沒想到寫出來的不是一部偉人傳記,而是一部融合思想、政治、機構、社會文化及科學史的作品。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耿晴則以Toward a New Image of Paramārtha: Yogācāra and Tathāgatagarbha Buddhism Revisited(書名中譯:《邁向真諦三藏的新形象—唯識與如來藏佛教重探》)獲獎。作者透過一份敦煌文獻,重新探究南北朝時期自印度到中國大陸傳譯大乘佛教之真諦三藏的思想,論證《大乘起信論》非真諦所譯,並還原真諦佛性論的思想,及其與世親如來藏的關係。該書修正了傳統的觀點,不再視如來藏為唯識學的對立,對佛教學術思想史有重要意義。

耿晴表示,在漢傳佛教研究中,「唯識學舊、新譯」即真諦和玄奘兩位思想巨人之間的異同,是爭訟千餘年的大公案。他希望本書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學者投入研究。他也要藉此獎項告慰真諦三藏及其高足道尼法師,欣慰他們的思想在被埋沒了近 1400 年之後,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防堵偽冒名人詐騙 單週通報高峰3.8萬件降至361件
下一篇
產創投抵支出上限 升至20億 租稅優惠再加碼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