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24字
環境部今年初與NASA合作進行高屏3D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發現在高空中部分石化工廠排放污染物濃度甚至較地面更高;依此實驗可促成後續空污走向精準治理,找出從哪裡改善。
環境部今天舉辦「攜手NASA與國內外學研合作高屏3D空品實驗成果」記者會。
環境部整合國內15個政府機關與20個學術研究機構,攜手NASA進行高屏3D飛航空氣品質實驗,今年初安排NASA的GIII及DC 8科研機於2月28、29日及3月13、14日進行密集觀測。
環境部表示,科學證據發現,高屏地區從地面至3000公尺高空因不同風帶分布特性,500公尺以下是北風系統、500至1500公尺高度易受偏溫暖的南風影響,使近地面的空污難以向上擴散;另外1500公尺以上偏西風,再加上地形影響,易有渦流現象,加劇污染物累積。
進一步觀察空氣污染物在200至500公尺之間,細懸浮微粒(PM2.5)、臭氧(O3)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濃度較地面更高;另外也首次監測到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濃度較其他國家平均值來得低。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暨大氣物理所、化學系所特聘教授林能暉表示,影響空污的3大因素,包含地形,大氣環流及排放;過去的監測都是在平地,高空中的污染物流布是依照模擬,這次的實驗則是提供明確的科學證據。
林能暉解釋,實驗發現石化工廠排放的芳香烴類化合物也存在於高空中,包含乙烯、甲苯和二甲苯等;過去可能知道地面上有這些污染物,但這次是發現原來在高空中濃度更高。
林能暉說,這次NASA飛航能有2部飛機以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就他所知,這是20多年來首次在亞洲有這樣的機會。
環境部主任秘書蔡孟裕以VOC排放為例,過去大略掌握高屏地區的排放現象,因此在空污管制上加強VOC管制標準;現在知道方向沒有錯,但要更走向精準治理,找出從哪裡改善。
環境部表示,後續將與NASA及其他國際夥伴合作「空氣污染研究與監測中心」並發展衛星,更清楚瞭解空氣污染細部資料、境外傳送及本地污染源。
環境部提到,現在國產的空氣品質感測系統監測結果與本次實驗相近,因此明年應用無人機搭載採樣罐,將空氣品質實驗擴大至雲嘉南地區,並與國際七海計畫都會區實驗同步;也將與國家太空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擴大環境應用。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