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22字
根據國家能源規畫,2025年燃氣發電占比提升至50%、燃煤降至30%、再生能源達20%,但根據審計部公布去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報告指出,太陽光電建置容量已逐年上升,但差額卻逐年擴大;已運轉風場的發電效益同樣也未如預期。專家表示,台灣在再生能源開上並沒有很實際的評估,作為「橋接」的天然氣恐難以退場。
台灣共力研究設研究員盧其宏今天在「節能、儲能、綠能 共創三能永續公民論壇」中主講如何擺脫天然氣依賴,並反思用電困境與其他可能性。
「台灣很難擺脫對天然氣的依賴」,盧其宏開場便說,根據截至2023年的資料指出,再生能源發電約200多億度,然而再生能源增加電量與其他能源形式相比較不容易,因為所需占地面積較大,也涉及地目變更等,因此再生能源開發會越來越困難。
盧其宏分析,自2000年以來,天然氣發電增加了918億度,占總發購電量比例從11%上升到44%,相較之下燃煤停滯、核電下滑,再生能源增幅也與核電下滑幅度相當,也就是說,過去電力需求增長主要仰賴天然氣發電的增加。
盧其宏說,就中長期而言燃氣應逐步退場,並轉以再生能源為主,但再生能源供應夠不夠是個問題,依照目前再生能源的規模估計,若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同時取代燃煤、燃氣與核能發電,即便用電需求不變,再生能源也要比2023年多出8.6倍才夠,平均每年需增加77億度,過去最高是2022年增加的58.6億度;若用電需求如經濟部預期每年增加2.5%,則再生能源到2050年需增加約18倍,平均每年應增加159億度。
盧其宏指出,一旦再生能源的開發目標無法達成,天然氣發電不僅無法退場,甚至還需擴張,在這樣的可能下就篤定地說天然氣發電只是「橋接」,這樣的說法並不合理。
至於核電是否為解方?盧其宏並不認為,他說,若核電是解方,增長幅度就要非常大,若從供給面來看,地熱是潛在的可能,但從既有資訊來看無法得知地熱能馬上供給多少電力和替代多少燃氣,所以天然氣要退場是無解的。
盧其宏指出,台灣在再生能源開上其實都沒有實際的評估,口號先行就一定會遭遇反彈,先喊出多少年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的能源占比也相當危險,目前最好的方式便是竭盡所能提高碳定價,透過減少需求下再來談化石燃掉的退場,目前每噸300元的碳費確實相當不足。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