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01字
中秋節接近,牡蠣是烤肉受歡迎食材之一。水試所今天表示,11到13日將以「蚵班出身.真正蠔」為主題參展,將秀出避免越南牡蠣混充國產的鑑別技術,預計明年與台南市府合作執行。
中秋節烤肉活動受歡迎,牡蠣也是民眾喜歡的燒烤食材之一,然而混充、洗產地、牡蠣苗愈來愈少等問題,都仰賴技術克服、改善。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發布新聞指出,適逢「2024台灣國際漁業產業產」11到13日將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行,水試所規劃以「蚵班出身.真正蠔」為主題,展出6個展項。
包含「蚵學再進步-牡蠣人工附苗與單體牡蠣養殖技術」、「牡蠣殼上的萬花筒-附生生物」、「牡蠣正名-海洋保育與產業發展雙贏」、「牡蠣產地鑑別新利器,提升國產牡蠣競爭力」、「精殼溢利-蚵殼循環利用」及「蚵殼變黃金-牡蠣殼的高值多元利用」等。
水試所水產加工組組長蔡慧君告訴中央社記者,國產牡蠣主要來自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民國111年產量1.6萬公噸,越南進口3000公噸,越南牡蠣在國內的市占率約近2成,並占總進口量的8成之多,加上價格比台灣牡蠣略低,為杜絕不法業者混充國產銷售提高獲利,已運用鑑別牡蠣體內的多重元素區分是否為國產。
她並說,相關鑑別技術已於112年11月3日獲衛福部公告為鑑定方法,也在思考朝向辨別其他不同產地的方向思考。水試所副研究員高翊峰並說,產地鑑別技術這部分,預計明年會跟台南市政府衛生局進行合作。
其次,他說,除了牡蠣養殖區監測及牡蠣殼循環與高質化利用等技術,有些已獲產業運用;今年除了颱風凱米有造成牡蠣略為減產,天然苗也愈來愈少,水試所的「牡蠣人工附苗技術」可穩定牡蠣苗的供應,展期期間將與雲林牡蠣養殖發展協會、南市區漁會及嘉義縣政府簽署「牡蠣人工附苗技術育成」合作意願書,開啟產業轉型契機。
另外,他說,「單體牡蠣養殖技術」,也開放業者洽談技轉,綜合水試所致力於提供產業解決生產困難的服務,將持續推進國產牡蠣生產穩定、更具韌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