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83字
「國際提升邁向零傷亡日」(International Awareness Day for Avoidable Disaster Deaths, IAD4AD)於2023年3月13日由前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問題特別代表水鳥真美女士在日本大阪發起,核心目標為透過有效的防災教育、政策制定與社會動員,減少可避免的死亡與傷害,提高社會整體韌性。迄今已吸引全球20多個國家參與,並推動40餘項倡議行動,今年的主題為「DO ONE THING」,鼓勵個人與組織透過實際行動降低災害死亡率。
為此,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由校內科技學院、水沙連學院及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共同響應,攜手日本關西大學首度在台灣舉辦「2025台灣IAD4AD國際提升邁向零傷亡日工作坊」,將提升社會對災害死亡與失蹤議題的關注,促進防災社群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關西大學城下英行教授與台灣防災專家共同參與此次工作坊,城下教授特別強調,雖然籌備時間緊湊,但台灣展現出的「防災動能」令人印象深刻,展現高度的社會參與精神。與會專家共同探討「回避可能的死亡」(Avoidable Disaster Deaths, ADD),即透過預防、應變與治理措施,降低災害導致的死亡風險。IAD4AD的三大目標包括:提升對間接災害死亡、失蹤與受傷者的認識,並肯定成功救援的價值;強調記錄與分析災害死亡原因與情境的重要性;推廣「災害死亡是可避免的」觀念,促使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防災行動。
暨大科技學院院長陳皆儒表示,本次活動匯聚來自不同領域的防災專家與實踐者,促進跨領域合作,使各界能更深入理解防災工作的實務面向。水沙連學院暨人社中心院長江大樹教授則指出,學術界在推動防災政策與實踐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研究與教育傳遞正確的防災觀念,進而影響政策制定與社會行動。
此次工作坊安排多場專題討論,包括助理教授林怡資分享「防災傳播與世代傳承」,強調文化性格對防災行動的影響;南投縣初鄉國小校長張東盟則介紹「學校防災教育」的實踐經驗,指出基礎教育在防災意識養成的重要性;世界展望會資深專員鄭宗訓分享該組織在全球災害應對中的角色與作為;慈濟志工呂學正則介紹慈濟基金會在防災領域的實地工作與經驗。
作為台灣防災重點區域之一的埔里鎮,近年來積極投入社區防災建設,現已成為國際間的學習典範。當地志工隊透過教育訓練與實地演練,加強社區防災應變能力,確保災害發生時能迅速動員。紙教堂(Paper Dome)不僅是台日文化交流的象徵,也體現了愛與互助的精神,強化社區韌性。校方更期許暨大師生、志工隊、埔里鎮公所及多個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能共同為提升台灣的防災能力而努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