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00字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以勞動市場理論聞名,面對最近人工智慧(AI)的快速進展,曾表示AI科技帶來的自動化也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在AI主導的社會中,廣泛的高技能工作可能很快就會「過時」,而講求「同理心」與創意的技能才能繁盛發展。
賽普勒斯裔英國人皮薩里德斯出生於賽普勒斯的希臘東正教家庭,先後於英國艾塞克斯大學(Essex)與倫敦政經學院(LSE)攻讀經濟學,博士論文主題為在不完美資訊市場下的個人行為,現為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教授。
他2010年與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戴蒙德、已辭世的西北大學前教授摩坦森共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三人對市場搜尋摩擦的分析,也就是市場買賣雙方為什麼難以尋找彼此,尤其是勞動市場受法規與政策影響,「他們模型協助我們了解失業、工作機會和薪資如何受到法規和經濟政策影響」。
皮薩里德斯近年常對希臘與英國政策提出針砭,並擔任智庫未來工作研究所(IFOW)一份的報告主要作者,研究自動化技術的影響、以及如何改變英國的就業、社會及經濟。
這份花了三年訪調1,000家企業的報告,於今年1月公布,皮薩里德斯指出,研究發現雖然大型雇主已發展工具減緩自動化和AI的影響、以支持勞工,但許多規模較小的雇主卻難以理解要如何改變工作場所、以及該為職員提供哪些訓練,以適應未來十年的環境。
他表示,除非政府介入支持小企業和勞工轉型,否則數百萬個工作自動化,將加劇英國的不平等,他也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在各地城市創設科學中心,避免少數大城市主導創新、不成比例地包辦高薪工作,並且該讓工會有權集體獲得資訊與數位學習的新角色。
皮薩里德斯認為,在AI主宰的世界裡,「同理心」與創意技能可能才能繁盛,長期而言,溝通、客戶服務及醫療保健等工作的需求可能依然熱絡,因為較難被AI等科技取代,未來的「主要工作將是涉及個人關懷、溝通、良好社會關係」的工作。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