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 免費 LINE POINTS 大放送!


會員限定好康!輕鬆兩步驟
✅ 打開 App
✅ 左上角登入會員


訂戶還能加碼抽
💰 輕鬆坐等領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 免費 LINE POINTS 大放送!


會員限定好康!輕鬆兩步驟
✅ 打開 App
✅ 左上角登入會員


訂戶還能加碼抽
💰 輕鬆坐等領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夏天變成7個月!氣候專家警告,這一年台灣將沒有冬天 爆發國安危機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在「思沙龍」演講中提醒,氣候系統已經被改變,全台最快2050年之前將會「沒有冬天」。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在「思沙龍」演講中提醒,氣候系統已經被改變,全台最快2050年之前將會「沒有冬天」。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本文共2206字

經濟日報 天下雜誌

一年比一年熱,問題不只在於是否應放「高溫假」。氣候專家趙恭岳警告,台灣2050年將迎來「沒有冬天」的時代,農漁業受創、社會治理壓力激增。氣候變遷已超越環保議題,成為國安危機。台灣準備好了嗎?

整理 蔡娪嫣

還沒進入5月初夏,氣溫已飆破攝氏30度,是否應放「高溫假」引發國內討論。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為因應極端高溫潛在衝擊,正研擬組成「抗高溫對策聯盟」,最快5月底前啟動跨領域、跨層級合作。

國際上,格陵蘭冰層加速融化,地底蘊藏的稀土資源成為強權角力焦點,美國總統川普甚至揚言要買下格陵蘭。

龍應台基金會4月19日舉辦「思沙龍」活動,曾任APEC颱風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氣象學會聯合論壇組織秘書長的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以「奪地、搶水、爭能源——氣候變遷對和平的威脅」為題進行演講。

已連續15年出席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的趙恭岳警告,台灣到了2050年很可能「沒有冬天」,重創農漁業、社會治理壓力急遽上升,已是無聲的國安危機,台灣亟需加強氣候韌性,以免對危機措手不及。以下是這場演講的重點整理:

氣候條件的劇變,對國家治理造成嚴重衝擊。敘利亞2011年內戰,緣於遭遇嚴重旱災,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城市治理壓力急劇上升。蘇丹達佛(Darfur)戰爭,是聯合國認證的第一個因氣候變遷引起的戰爭,因資源短缺爆發大規模內戰,超過250萬人流離失所。

氣候變遷對國內與跨國治理的威脅,過去較少討論。直到199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表《人類發展報告》,正式提出「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概念,強調安全不只有傳統軍事問題,還涵蓋七大領域:經濟安全、糧食安全、健康安全、環境安全、人身安全、社區安全與政治安全。

氣候變遷加劇水資源、糧食與生存壓力,其衝擊橫跨環境、社會、經濟等多個領域,成為許多軍事衝突的根源。真正要避免戰爭,不能只靠軍事防禦,還要在上述七個人類安全領域中建構社會韌性。

台灣未來沒有冬天、夏季拉長成7個月

氣候變遷導致環境劇變之後,我們常聽到「降雨破紀錄」或「百年一遇大旱災」的新聞,極端氣候事件愈來愈頻繁,人類在適應上將遭遇非常多困難。

台灣未來在治理上是否存在潛在的危機?答案是肯定的。

氣候系統已經被改變,不再是我們以往熟悉的環境。全台灣最快2050年之前將會「沒有冬天」。意思是,長期氣溫低於10°C的日子將完全消失。

不過,這不代表未來不會有短暫的極端低溫事件。2016年1月23日,「霸王級寒流」襲台,台北市中心下起雪來,但那一年卻被認定為暖冬,說明即使在暖冬年份,仍可能出現極端低溫。

去年,我們國際氣候發展智庫發布的首本《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對台灣未來氣候變遷的主要推估如下:颱風數量減少,但強度增強;連續不降雨的日數拉長,乾旱事件的強度與頻率提高,但極端暴雨成新常態。

農損方面,水稻與玉米分別減產18%與17%;文蛤的高溫災害發生率增加65%,氣溫每升高一度小卷產量就下降15%。在都會區,熱島效應將更加明顯,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風險加劇,空氣品質也惡化。36度以上高溫的天數將比目前增加75天,使整個夏季拉長成七個月。

因此,台灣必須更謹慎面對氣候變遷挑戰。參考德國最近發布的報告,便將氣候變遷列為國家安全核心主軸之一。這份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將導致國家整體穩定度下降,糧食與水資源等基本需求受到威脅,進而波及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

台灣電網集中又脆弱,比核電退役更急迫

歐洲因烏俄戰爭引發能源危機,說明即便像歐洲這樣已有風險意識的社會,仍難以完全避免外部衝擊。當德國因寒冬中缺乏風能與太陽能而電力不足時,尚且能仰賴法國的核能支援,但台灣作為一座孤立的島嶼,一旦發生能源危機,將很難像歐洲那樣獲得外援。

我非常認同需要深入討論這些問題。在能源韌性方面,核電雖仍可以討論,但最後機組預計5月17日除役,短期內政策方向沒有改變,等未來新技術成熟,恐怕緩不濟急。

眼前台灣能源安全更迫切的問題,其實是電網脆弱。電網設計仍以集中式為主,這樣的系統一旦局部出現故障,很容易引發大範圍停電。台灣已經在做強化電網韌性的建設,但我仍覺得速度有點慢,必須加速設置區域微電網,讓各地能夠在不同能源配比下自主調度。

金門靠廈門供水,需有多元備援方案

水資源的韌性方面,金門長期仰賴廈門供水,一旦兩岸局勢緊張,水資源立即成為脆弱點。這也再次提醒我們,建構韌性必須設想各種風險情境,並提前準備多元備援方案,例如發展海水淡化技術。

建構韌性,不只是政府部門的責任,更需社會整體參與。民眾的風險意識雖有所提升,但在政策面,要形成具體共識與行動,還需要很大的努力。

例如,台電近年虧損嚴重,但當討論到電價或水價調整等具體政策時,社會共識的落差立刻浮現。國際間近年倡議取消對化石燃料的補貼,若台灣未來合理反映能源成本,加上徵收碳費,電價理論上應是目前的三倍。

要推動討論、建立韌性,台灣需要以科學事實為基礎,建構理性對話的公共場域。希望台灣能夠逐步建立起一個真正具備氣候韌性的社會。

延伸閱讀:

強台幣來了,買日圓比美元好?台灣匯市三大觀察點

「金融業今年極慘」強台幣風暴,2022年壽險業淨值危機再現?

巴菲特宣布年底交棒!臨別金句連發,揭下一波投資大機會

Google推出「個人英文AI微課程」,學語言會變多輕鬆?

你喝水的溫度錯了嗎?醫生:溫度比你想的更重要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幫助您掌握最前瞻的觀念與趨勢,與世界零距離,與台灣超連結。在混亂的世界中,給讀者一束最清晰冷靜的聲音。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夏至陽氣最旺卻最傷心?「早上三片薑,賽過喝參湯」,養生名醫提醒四逆轉關鍵
下一篇
AIT一句話防災避難包熱賣 小北1周成長6倍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