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08字
近年來國內發展新能源技術,產官學界很容易發現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身影,廖俊智為國人擘畫的零碳科技五大發展藍圖,背後有他長期耕耘生物經濟(Bioeconomy)的研究心得與期許,要為國家科技看未來。
廖俊智說,回到台灣接掌中研院長後,他除了是一名科學家,也必須綜觀全局來看問題,這因此回頭影響了他身為科學家的研究,因為他過去累積的研究,也讓他對全局有不一樣體認。
廖俊智擔任中研院長已接近十年,距第二任院長任期卸任不到兩年,回想在中研院工作這些年,他最大的成就感,是為中研院建立新制度。平日忙於工作之餘,他也會在家裡拉小提琴,小時候學過琴的他並未荒廢對音樂的敏感度,近幾年擔任院長時,重拾了這個興趣。
廖俊智認為,拉小提琴不一定能讓他紓壓,反而有追求進步的壓力,但是他認為,音樂是一種可幫助人類組織思想和情緒的方式,且可協助人們去利用不同的腦區。對技藝追求進步是自我激勵,音樂當然也可陶冶性情,可說是一舉兩得。
台大化工系畢業的廖俊智,後來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也拿到化工博士學位。他唸博士班時,他的指導老師是美國生物經濟相關研究的鼻祖之一,當時已開始想要用生物方式來生產化學品。
廖俊智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如何在細胞裡面進行代謝路徑的分析,他的第一份工作就在美國羅徹斯特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就是要利用細菌來改造化學品。
在1980年代,美國生技產業的發展主流在創新醫藥,廖俊智回憶「當時我的同行們都轉去做醫藥了」,但是他卻選擇留在生物經濟領域。後來他的研究逐漸開花結果,其中在生質能源領域開發出異丁醇,並利用異丁醇取代酒精做為生質燃油,目前這項成果已經被開發成航空燃油,也可達到一定的碳循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