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只會玩電動,不知道怎麼跟「真人」玩,扮家家酒遊戲正在消失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3305字

經濟日報 任性出版

編按:作者為日本紀實作家,長期關注文化、歷史及社會現象,同時也創作童書、紀錄與孩子有關的教育與生活樣態。這幾年來,他經常聽到父母沮喪的表示自己越來越不懂孩子。企業也傳出同樣心聲:越來越不懂現在的社會新鮮人在想什麼。

作者針對托兒所到大學、超過200名教育第一線人士,進行訪談和調查。讓大家了解,這群已步入或即將入社會的數位原住民(他們一出生就有網路),是怎麼變成現在的模樣,即將成為怎樣的大人?他發現以下現象:

◎大聲惹事的孩子變少,取代的是不爽就直接走出教室的「沉靜鬧事」。

◎只會玩電動,不知道怎麼跟「真人」玩。扮家家酒遊戲正在消失。

◎放學後不在路上逗留,馬上回家。因為……。

◎沒有夢想,只想當打工仔。「反正住家裡不花錢,打工就能過日子。」

作者: 石井光太

坐在傳統教室的新人類

幾年前,我到關東地區(按:指日本本州中部偏東瀕太平洋的地區)一間公立國小採訪時,遇上這樣的光景。

當時,小學四年級的班上正在上國語課,40人有5人缺席。近年來,日本的國小約有一成的學童不上學或正在考慮在家自學,這個班級也一樣。

我和五十幾歲的男性副校長一起在教室後面觀摩。講臺上,三十幾歲的男老師正朗讀著國語教科書。不久,他指名其中一個男學生回答問題,對方卻完全答錯。老師反問:「你為什麼這樣想?」男孩不知呢喃著什麼,突然一屁股坐到地板上。

老師問:「你還好嗎?」男孩只應了聲「嗯」就沉默不語。老師點頭說「是嗎」,要求另一個孩子回答後,便淡然的開始寫板書。同學們默默抄起筆記,而剛才答錯的男孩仍然坐在地板上。

放著那個男孩不管好嗎?為什麼那個孩子要坐在地板上?後來我問一旁的副校長,他是否有身心障礙,結果也並非如此。

幾分鐘後,又發生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另一個男孩霍然起身,一言不發的離開教室。

就算是急著上廁所,通常也應該告訴老師一聲,而不是直接走出教室。正當我驚愕之際,又有一個男孩起身,走出門外。

老師和周圍的孩子們肯定都能察覺到這兩人突然離席,卻沒有理會,而是繼續上著課。副校長一邊觀摩,一邊點頭,並沒有關心不見的孩子們,彷彿習以為常。我來回看著坐在地板上一聲不吭的男孩,和兩張空著的桌子,實在摸不著頭緒。這個狀態一直維持到下課鈴聲響起。

課程結束後,我詢問副校長那些男孩古怪的舉動是怎麼回事。副校長苦笑道:「那個班上有不少類似的孩子。我們小的時候,班上不是都會有兩、三個喧嘩或鬧事的孩子嗎?現在大家反而會扮演乖寶寶,惹事的學生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突然從教室消失,或是做出讓人搞不太懂的行為。」

聽到這句話,我還是不太能理解。消失是什麼意思?

「就像你剛才看到的一樣,孩子們會默默離開教室。如果問起原因,他們會說教室的『壓力』太大。還有的小朋友會回答看書看累了,或是喘不過氣。他們沒辦法耐心的坐下來聽課,精神上吃不消,於是就走出教室。這些孩子大都會在校內閒晃,但其中也有人會直接回家,真讓人擔心會不會遇到意外。」

我接著問副校長,讓人搞不太懂的行為是指什麼,他回答:「孩子們會坐在教室的地板上或趴在桌上,還有的孩子會一直左右搖頭,但並不會反抗老師。他們想針對課程或其他同學表示什麼,卻無法好好用言語表達,所以會故意做出奇怪舉動吸引人注意,就像剛才突然倒在地板上的男孩。從孩子們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打算傳達某些事情,但對我們而言,看起來則意義不明。就算問他怎麼了,也說不出口。有些老師說自己在這樣的班級中上課,會『害怕往後看』。一想到每次回頭,孩子就會減少,或躺在地上,就覺得坐立難安。」

副校長表示,近年來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小學,國中和高中也看得到,稱為「沉靜學級崩壞」(按:學級崩壞指一種班級集體教育的機能持續失效,用通常方法無法解決的狀態)或「沉靜鬧事」。

這不是部分學校的特殊案例。

其實,有統計資料證明,全日本類似的現象正在增加。其中之一就是比較1998年度和2019年度班級狀況的論文〈「班級未能充分發揮功能之狀況」(即「學級崩壞」)的實況調查與應當克服的課題〉(增田修治、井上惠子,收錄於《白梅學園大學暨短期大學教職課程研究》第三期)。

這份調查指出,認為學校裡「裝乖的孩子有所增加」的老師,從1998年的35.4%,大幅增加為2019年的48.5%。另外,「上課時未經允許就離開教室」的情況也從23.5%增加到28%。像以前那樣,喧嘩一陣子才離開的孩子變少了,靜靜消失的孩子則增加許多。

扮演乖寶寶的孩子們引發了沉靜鬧事,而老師們對於這樣的現象幾乎沒有應變之道。所以,他們只能視若無睹,說服自己那是孩子的個性導致,默默的繼續上課。

直至今日,我以報導文學作家的身分,撰寫以孩子為主題的報導或兒童讀物。我不但親自前往教育現場取材,每年還舉辦30場演講和研討會。

以我的經驗來看,雖然孩子們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成長環境和他們展現出的言行卻和以前大相逕庭。

十幾年前,大學教職員間就開始出現以下的聲音:

我們大學在考季結束後很辛苦。現在的學生溝通能力拙劣,沒辦法主動與人相處、建立關係和互相交換資訊。所以,公布放榜之後,必須在4月的入學典禮前舉辦好幾場迎新活動,教導新生如何結交朋友、加入社團等。

除此之外,開學之後,每週還會再教授一次課堂聽講方法、報告提交方法及參考書購買方法。但即使如此,仍不斷出現上課途中離開教室或趴在桌上的學生。問他們是不是覺得課程很無聊,結果也不是如此,他們的回答多半是「待在教室好累」或「人好多,看得眼睛都花了」等。總覺得現在的學生好像變了。

這所大學為了防止學生不上學,頻頻與父母舉行三方會談、教學觀摩及其他相關活動。近年來,排名越靠後的大學,這種情況就越常見。

對中、高齡層人士來說,或許一時間難以相信,不過,曾在小學引發沉靜學級崩壞的孩子們進入大學之後,必然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同樣的情況似乎也開始出現在職場、那些被企業稱為「Z世代」的新進員工身上。公司招考時,父母會陪同面試,錄取時要徵求父母同意,且進入公司前後都悉心照顧。

不過,現在這一代十幾歲以下的孩子們比Z世代更年輕,被稱為「AI原住民」。他們從幼年時期就拿著手機,由數位原住民父母養育,父母會將部分育兒或教育工作交由AI負責。到了青春期以後,他們就在虛擬世界中交友或談戀愛。這樣的孩子中,出現不上學、發展障礙、精神疾病、自殺、校園暴力等嚴重問題的人數急劇增加。

近年來我和父母一輩的人見面,經常可以聽到他們悲痛的表示自己不懂孩子。此外,對於剛上大學的新生或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校方或企業同樣的心聲也是逐年增加。

確實,我們這些大人就算知道AI的存在,對於AI如何影響孩童人格發展,了解卻是微乎其微。說不定,現在的孩子已經「進化」到完全不適用以往的常識。

這也代表,現在中、高齡者與Z世代之間所感受到的代溝,是自己和社會上AI原住民的未來寫照。真正的「新型人類」將在未來出現。

要了解這些孩子的內心,就需要將鎂光燈聚焦在他們的家庭或學校成長環境。為了實現上述概念,我獨力針對從托兒所到大學、超過兩百名的教育相關人士,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

採訪對象中,托兒所、幼稚園(按:日本托兒所與幼稚園由不同單位管轄,臺灣則統一改制為幼兒園)到高中職,各階段訪問約30至50位教職員,任職於大學的受訪者約有15名;年齡層方面,40歲以上的資深人士約占七成,20至三十幾歲的新手則有三成。這些人在最接近孩子的前線觀察他們,深切感受這個問題,他們所見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接下來,我將從這些教職員的角度,描繪現代孩子實際的模樣。

京都大學專攻比較認知發展科學的明和政子教授,對於我的採訪表達出以下的看法:「出生在數位時代的孩子,成長環境不再是原生人類曾經的居所。我們必須理解,這與二、三十年前孩子所處的環境完全不同。」

原生人類的成長環境,是被家族或當地團體圍繞,與他人直接接觸;現在,則被數位化或後疫情時代的環境所取代。

在這種情況下成長、坐在教室裡的「新型人類」,就是本書想要闡明的主題。

本文節錄自任性出版的《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 200名托兒所至國高中教師現場直擊:手機陪伴長大的孩子,已經或即將成為怎樣的大人?家長、企業主管必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閱讀要精準,思考要任性。

上一篇
第二次長壽革命,人類要學習「好好變老」
下一篇
NBA/唐西奇37分無用 灰狼21記三分彈射垮湖人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