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13字
「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定義,在超高齡社會反而將被改寫?內政部統計,婚齡未滿5年和20年以上是兩個高峰,前者受經濟、生育計畫等影響,後者則與孩子逐漸獨立、雙方面對空巢期與退休後「相看兩厭」相關;另65歲以上離婚人數,不論男女在10年間均上升,專家認為,這和平均餘命延長、追求自我實現與經濟獨立等因素相關。
內政部統計2014年至2023年間,65歲以上離婚人數,男性從1579人增至2642人、增幅約67.3%、女性增加情況則更顯著,從374人增至1164人、 增幅達211.2%;而2022年的離婚概況,婚齡未滿5年者,所占比重較2013年增加3.66個百分點、婚齡20年以上者增加2.62個百分點。
「想要從婚姻關係裡面離開,然後追求自我的趨勢,是確定有的」,諮商心理師靳秀麗直言,從想離婚到真的走向婚姻關係的結束,需要思考很多,這個數據是令人驚異,諮商的目的,則是為了幫個案釐清自己「為何想離婚」,是一輩子受迫害,想換得安全,或是為了追求自我價值等。
靳秀麗進一步指出,1945年至1964年出生的嬰兒潮世代,現在都已超過60歲,受「以和為貴」的家族榮譽等華人文化綑綁的程度仍高;1965至1980年出生的X世代,開始受西方文化影響、對婚姻的觀念有所鬆綁,緊接在後的Y世代、Z世代則有愈來愈多自我追求,較不受傳統性別角色的制約,對離婚的接受度也提高。
很多時候,不離婚可能是為了「給孩子完整的家」。台灣醫療衛生研究協會理事長、得聲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李兆環分享,約15年前曾有位當事人,是名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因為長期被丈夫家暴,甚至曾被打到流血,晚輩都看不下去,認為阿嬤不該再被阿公家暴,陪她來諮詢離婚。
李兆環點出,60至64歲的「退休離婚潮」值得關注,現代人活得長壽,有些人甚至提早退休,跟另一半的相處時間變長,未來願景反而開始出現分歧,小至在家煮還是去外出用餐等柴米油鹽,大至搬到清幽的鄉下或住在都會區、存款目標與開支規畫等,加上小孩開始獨立,要重新磨合的地方不少。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特聘教授李玉嬋指出,平均壽命的延長可能是影響因子,現在平均壽命逾80歲,和過去僅60多歲相比,60歲以上有離婚念頭的人,想法可能從「反正也沒剩太久了,那就算了」,到現在會從餘命或許還有10年以上的觀點決定,給自己機會追尋不一樣的人生。
對於不同婚齡離婚的個案,可以用U型理論來解釋。李玉嬋表示,「以前有7年之癢,現在更短了」,新婚夫妻的磨合,可能是要不要生小孩、經濟負擔變大的調整等,超過5年通常就會慢慢適應、進入另一種平衡;有些結褵20年以上的伴侶,會面臨孩子離家的空巢期,不再有小孩當作彼此的緩衝與共同努力的目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