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研究:最幸福的人不會做這7件事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1899字

經濟日報 商業周刊

撰文者:陳宜伶 編譯

摘要

1.幸福的人不會讓錯誤定義自己,而是讓它成為自己進步成長的動力。

2.心理學研究顯示,「等我成功後再快樂」的心態,往往會讓我們一直感到不滿足。

史蒂芬妮·哈里森(Stephanie Harrison)花了十年時間探索「幸福科學」的奧秘,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著作《新幸福》(New Happy)中。結合科學與個人經歷,她發現幸福並非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人人都可以學習的能力。

她指出,有7種常見的行為會讓我們陷入不必要的焦慮與挫折,阻礙我們過上快樂的人生。

1.不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最重要

幸福的人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目標,他們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最重要,並以此做為生活的核心。相反地,人們忙於回應外界的期待,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史蒂芬妮指出,我們在「完美」、「事業成就」、「過度獨立」與「高競爭」的社會價值觀中成長,當我們盲目追隨社會的標準,卻忽略自己內心真正重視的事物,就會感到迷失與壓抑。

美國知名商業雜誌《Inc》的人氣專欄作家傑夫.海登(Jeff Haden),著有暢銷書《動機迷思》,同時也是追蹤人數破百萬的LinkedIn意見領袖。

他同樣提倡,真正幸福的人,會擁抱真實的自己。他表示,最快樂的人懂得接納自己,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並專注於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非與他人的價值觀做比較。

2. 不將夢想分解為可實現的目標

夢想是美好的,但如果只停在空想,往往會讓人感到無力。事實上,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從微小並且可實現的步驟開始的。

史蒂芬妮建議大家,試著把夢想拆解成短期目標,例如設定一到兩個月內可以達成的具體里程碑。這樣不僅能減少壓力,還能讓自己在過程中持續獲得成就感。

3. 從未學會管理情緒

幸福的人並不是沒有煩惱,而是學會如何面對與處理情緒。在追求目標的路上遇到挫折,焦慮、恐懼、困惑等負面情緒會湧上心頭。很多人選擇忽視或壓抑這些感受,但這反而讓我們更難前進。

史蒂芬妮表示,可以試著每天進行 「情緒檢視」,花幾分鐘停下來深呼吸,觀察自己現在的情緒,並試著用語言為它貼上標籤(例如:「我感到焦慮」、「我有點沮喪」)。這能幫助大腦更好地處理壓力,讓我們更理性地面對挑戰。

4. 凡事都靠自己

社會強調個人成就,讓我們誤以為「成功」必須靠自己單打獨鬥。但實際上,每個人的成長與進步,背後都少不了他人的支持幫助。獨立固然重要,但最幸福的人總是懂得適時尋求幫助。

他們明白,沒有人能獨自完成所有事情,與他人合作能減輕壓力,並進一步建立更深厚的人際關係。例如,你可以問身邊的人:「你有什麼建議嗎?」或「你可以幫我看看這樣做是否可行嗎?」適時尋求幫助,是聰明而非軟弱的表現。學會信任與依賴他人,是通往幸福快樂的重要一步。

5. 將錯誤視為失敗的證明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我們卻常常對自己特別嚴苛,認為錯誤代表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然而,錯誤其實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史蒂芬妮認為,最幸福的人不會將錯誤視為失敗的證據,而是將其視為學習的機會。專欄作家傑夫跟史蒂芬妮有著同樣的觀點,他強調,失敗除了能提供寶貴的經驗,還能讓我們待人更寬容、更有耐心,並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並無不同。這種覺悟,正是幸福的關鍵。

6. 不懂得休息

許多人忽略休息的重要性,以為越拼命,成功就越快到來,但事實正好相反。過度工作會影響身體健康,還會降低創造力與動力。

最幸福的人懂得平衡工作與生活,他們知道,適時的休息能讓身心恢復活力,並提升工作效率。史蒂芬妮建議大家適時休息,例如:

.設定固定的下班時間

.遠離電腦螢幕好好吃頓飯

.午後安排一點運動或讓自己在公司附近散散步

.參與讓自己快樂的興趣或與親友共度時光

7. 認為「到達某個目標後才會快樂」

例如:升職、賺到更多錢、買車買房或達成某個成就時「就會快樂」。心理學研究顯示,這種「等我成功後再快樂」的心態,往往會讓我們一直感到不滿足。幸福,其實是一種過程,而不是未來的結果。最幸福的人會享受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並懂得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史蒂芬妮鼓勵大家試著:

.尋找日常中的小確幸

、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樂趣

.保持與親友的連結

幸福不是遙不可及的,從現在開始,試著改變一些習慣,生活中的美好就是幸福。

資料來源:CNBC、Inc、New Happy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大腸麵線突漲價30%,客人不來了!老闆做一件事繼續賺

用「2美元」擠下麥當勞、星巴克!路邊飲料攤憑什麼翻身全球餐飲店王

研究:最幸福的人不會做這7件事

他花近十年才體悟:下班培養這4個習慣,投報率太高了!

Z世代不負責?他們是在等一個好榜樣!管理顧問:主管該改變的是這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創立於1987年,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總是在關鍵時刻,提供讀者「先進觀念‧輕鬆掌握」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避免有毒職場,為何學好SEL是第一步?
下一篇
看見幸福台灣/基隆市長謝國樑 打造亞洲最有愛城市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