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40歲後人生課題:不再是追求更多,而是學會放下!當一個人漸失經濟價值,社會還會重視他嗎?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1016字

經濟日報 時報出版

文/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張明志

「年紀大了,該怎麼活?該堅持,還是該放下?」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張明志在《隨時放得下的功課》(時報出版)中,分享了他的觀點:人生不是一直往前衝,而是到了某個時刻,學會放手才是關鍵。

人生的轉折:從學習到放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說,學習是加法,但修行是減法。人生前二十年,我們努力學習、建立習慣,塑造人格。接著的二十年,進入社會,拚事業、成家立業。但四十歲後,人生的課題變了,不再是追求更多,而是學會放下。

張明志認為,這不只是哲學,更是心理上的關卡。很多人到了中年,事業有成卻焦慮不安,對未來感到恐懼。他引用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的話:「人的一生探索的結果,仍回到自己的起點。」學習不只是技能的累積,更是內心的減法。

面對老去,該怎麼調整心態?

社會關注年輕人的成長,但對老年人的照顧卻往往不足。張明志直言:「當一個人不再有經濟價值,社會還會重視他嗎?」

答案或許不是期待社會給予,而是自己改變心態。「拋開時間的牽絆,活在當下。」張明志認為,人生的最後階段,不是計較過去的遺憾,而是確保自己該做的事已經完成。「功課做完,無事一身輕。」這不只是佛法的智慧,更是人生的解脫。

什麼才算完成功課?

許多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才驚覺有很多事情還沒做完。「病人常說『我還沒準備好』,但問題是,什麼時候才會準備好?」張明志感嘆,人們總以為時間還很多,卻忽略了當下。

他舉例,德國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雖然只有兩個樂章,卻被視為最完美的未完成之作。「人生也是如此,不必等到所有計畫都完成,才能說自己走完了該走的路。」

別被執念困住,找回赤子之心

「人有神性,也有獸性。如果被獸性控制,就會一直追逐慾望與成就。」張明志指出,許多人汲汲營營,卻忘了真正重要的是內心的成長。「完美並不是毫無缺陷,而是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現代人習慣忙碌,總覺得「還有很多事沒做完」,但如果一直這樣想,到了人生終點,還是會覺得未完成。「試問,什麼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就是功課做完,無事一身輕。」

如果今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

佛家講「無常」,提醒我們,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張明志說,如果能帶著這種心態過日子,人生會變得更有意義。「做功課不必等到退休才開始,從當下每一刻就能做。」

他的結論簡單卻有力:「功課做完,就能自在離開,不帶一絲遺憾。」或許,這才是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境界。

本文節錄:【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一書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2015年,時報出版邁入第40個年頭。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上班了!北北基沒颱風假 北捷各路線今正常營運
下一篇
「黑寡婦」封神!累積4354億擊敗「鋼鐵人」榮登全球票房之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