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19字
編按:「我到底做錯了什麼?」、「難道我不值得被愛?」、「我不夠好嗎?」作者綜合多年來幫助個案走過親密關係傷痛的經驗,分析了六種常見失衡的親密關係模式,以及企圖從親密關係獲得補償的各種樣貌觀察,將幫助我們停下腳步覺察內在的匱乏;同時幫助我們認清愛與傷害的界線,在關係變成傷之前及時修復,找回在愛裡連結彼此卻不失去自我的力量!
作者: 張家齊
一段愛情,如果只是「錯」的,通常會慢慢走向終點;然而,一段愛情,如果是「虐」的,我們會忐忑、掙扎、煎熬,讓我們囚禁於愛與痛的交織網,走不出去也看不清楚。
在虐愛中再怎麼堅持,也很難得到甜美的果實。一旦我們進入了虐戀模式,我們會接收到對方捏造的很多安慰我們的虛幻說詞:
「對不起,是我的錯,我以後不會再對你發那麼大的脾氣,我以後絕對不會再這樣攻擊你了。」
然後,過了三個月,對方似乎又累積了難以承受的負能量,再一次讓我們承受痛苦不堪的言語甚至肢體攻擊。或者,他會這麼說:
「這是最後一次,相信我,你是我的唯一,我不會再出軌了。」
可是,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們又再一次發現,那個誰和伴侶又產生了對方口口聲聲保證「不會再發生」的曖昧關係。
在虐愛模式中,同時,我們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對自己說謊,傻傻地安慰自己會有離開虐愛的一天:
「我不要再為了他付出,我不要再犧牲自己了,我有我的人生,我不會再被他左右了!」
幾天過後,我們又發現,我們花了好多時間看著手機,掛念著他怎麼還沒回訊息,擔憂著他會不會需要我們為他做什麼。或者,我們會對自己說:
「這已經是我對他的底限了,我已經決定要放棄他了,我不可能會再回頭的!」
然後,我們還是和那個虐人的他一起度過了下一個情人節。
回溯成長過程的傷,找回愛的第一步
在我過去曾接觸的個案中,有很多人飽受這些親密關係中的虐愛之苦,明明傷得很痛,卻難以調整或改變。原本我單純地將不同個案所經歷的虐愛歷程,視為每一段關係的獨特經驗,但是當我接觸了更多的虐愛故事,我似乎漸漸地感覺到不同個案所經歷的那些苦,其實有一些令人驚訝的一致性。因此,我嘗試去尋找一個能夠適度幫忙解釋這些掙扎與傷痛的方式。
當我在撰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過程中,發現了「心理失控感轉移」這個概念,讓我突然對於虐愛有了很不一樣的理解。有的時候,一段愛情之所以陷入虐愛,原因不僅僅來自於這一段愛情,而是由於我們以前某些經歷造成了心理失控感,讓我們不知不覺把那些失控感,「轉移」到現在的親密關係中。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很不自覺地在期待,現在的親密關係,能夠為我們填充過去經歷的心理失控感,為我們補好遲遲無法修復的心理黑洞。然而,我們愈想填補什麼,現在的親密關係卻好像愈失去平衡。於是,現在的親密關係逐漸轉化為一段虐心的關係,變成心理失控感的犧牲品。
簡單來說,一段親密關係的開始,雖然是由愛情中的兩個人決定從此靠近,認定雙方就是那個能滿足彼此現在與未來需求的人;可是,我們卻很容易輕忽,一個人過往需求的不滿足,對於將來的親密關係其實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如果我們過去曾經受困於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的失控感,那麼,我們進入親密關係之後,就很容易會失控地去索求一些難以被滿足的補償。
關係破裂會帶來心理失控感,而這些心理失控感,會讓我們的下一段關係繼續破裂,讓我們在關係中發生一堆不想要繼續,卻一直不斷重複的錯誤。
本文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的《在關係變成傷害之前:為什麼愈相愛愈受傷?停止悔恨、執迷與焦慮的關係修復心理學,療癒內在失控感,重建愛人與被愛的力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