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清大校長高為元:成功未必要當第一名,成為「B學生」反而走更遠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661字

經濟日報 天下文化

作者: 高為元

未來無法預測

人在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等不同求學階段,直到畢業後出社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人」後,對事情的承受度、判斷事情是大是小的標準肯定不一樣,這一切往往是相對而非絕對,看到的面向與後續要承擔的責任,也絕對不同。一旦做了選擇,日後再回頭檢視,很多情境和主客觀條件都已不同,就不必感到懊惱或悔恨。

記得最初接到獵頭公司邀請我參與香港大學副校長遴選的電話,到最終通過遴選,收到錄取通知,決定接受新職,妥善處理並結束在美國的一切,一直到眞正去到香港,其實已過了一年多。要做出這麼大的決定,我和心村,還有兩個孩子 Ethan 和 Zoe,自然都做了很多研究,考慮過非常多問題。

事實上,無論事前做了再多功課,也不可能準確預料等著我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我們在香港一個熟人都沒有,即使心村有一些學術界的合作者與香港有些淵源,但也不是很親近的朋友,決定踏上香港這塊陌生土地充滿太多未知數。

記得到香港的第一天,住處還沒有確定,我們暫住旅館。隔天吃早餐時,電視新聞正在播放前一晚港大發起的學生運動,當時校方正在召開會議,一群學生衝進會議現場,整個場面非常混亂。

兩個孩子一看是香港大學的新聞,非常興奮的大喊:「Hey, Daddy, they’re talking about HKU! 」當下我完全不淸楚是怎麼一回事,順口說了一句:「That’s great! 」直到認眞看了新聞報導,感到十分吃驚,心中有種不妙的感覺,想著接下來我要面對的恐怕是一場硬仗。

只是我已做出選擇,全家人也都來到香港,我只能告訴自己,就做好能做的事,盡力而為。其實人一生當中,一定會遇到要做重大決定的時刻。事後回想,最好不要用事件發展的好壞來評斷當時的決定是否正確。做決定的當下,我們往往不會知道事情的走向,只能就眼前的情況,盡力選擇一個自己比較願意承受的難題就好。

追求平衡

我教養兩個孩子時,從不要求他們要追求「最好」。一直以來,我對孩子的期許,就是「平衡」兩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和專長,沒有非得如何才算夠好,只要盡力做好該做的事,選擇適合的工作,適性適才的發展,就是最好。

兩個孩子還小時,我和心村就盡量讓他們去自由探索和發揮,唯獨要求絕對不要抽菸、不要吸毒,除此之外,我們都支持他們去嘗試。兒子在二○二二年獨自去英國讀大學,我很喜歡聽他跟我分享留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論是自己找宿舍、搬家、採買、準備三餐,或是跟著老師從事專項課題的研究。

聽他談有趣的課程內容,免不了會遇上難題,當然偶爾也會抱抱佛腳。除了課業,他也喜歡體育,十分熱中排球運動,還差點進了校隊,更順利考到排球裁判證書。他也會與我們聊聊室友、同學等人際往來的事情和心情。每次聽他分享,我都由衷為他感到開心。

我很高興兒子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責任與機會時,抱持著好奇心與行動力去嘗試。雖然他煮的飯菜可能跟我高中自己生活時煮的差不多陽春,課業成績也有好有壞,但看到他很願意嘗試並參與不同的興趣和事務,對我來說,這就是我鼓勵他追求的「平衡」,我也因此感到很安慰。

兒子未來的人生,不可避免會出現必須做出重大選擇的困難時刻,但我相信他一定可以為自己選擇一個比較好的難題,然後盡力面對做了決定之後相應的挑戰與學習。

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女兒也要去上大學了,就像鼓勵兒子一樣,我也鼓勵她好好利用在大學這段時間探索自我。女兒希望以後可以造火箭去太空探險,決定主修航太工程、機械工程及天文學,看到她找到願意努力的方向,朝著目標前進,實在是太棒了,我眞的很為她開心。

做個「B student 」

美國學校的成績評等是採用A、B、C、D、F的架構,A是九十分以上、B是八十分以上、C是七十分以上、D是六十分以上,F就是不及格。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一向鼓勵孩子當一個「B student 」,以我自己教學、帶學生的經驗,我認為 B student 似乎才是可塑性最強的學生。根據我實際和學生互動接觸的過程,我發現 B student 通常在學業之外,經常還有其他嗜好。

這些學生把一部分時間用在課業學習,同時挪出一部分時間追求自己的興趣,比如從事運動或參加社團,還會保留一些時間維繫日常生活的運作,像是洗衣服、整理房間等家務。B student 往往在某些課程中拿到A,有些科目則是B,當然免不了可能也會拿到C。

雖然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用來追求所有考試拿滿分,也是O K的,但如此一來,可能就沒有時間去做其他事情。全力追求滿分並沒有什麼不好,畢竟這也是一種選擇,只是比起拚盡全力拿全A,我認為平衡更為重要。

很多人追求「第一」,但第一名不會是永遠,一個班級的第一名,不代表就是全世界的第一名。我一向沒有追求「第一」的習慣,這可能和我成長過程接觸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很早就意識到這世界的多元和萬象有關。

畢竟就算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人,也只是在通過的那一剎那最快。一輩子這麼長,不可能在千萬種事情裡永遠是第一名。因此,與其追求第一,我更鼓勵年輕人學習追尋一個平衡的人生。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的《一輩子的問題》

作者:高為元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1968年生,小學五年級因父親外派全家赴美生活;高二時,父親改派荷蘭,他獨自留美升學,迅速學會獨立與自律。

1991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畢業後,陸續取得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碩士及高分子科學博士學位,期間並擔任加州理工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系助理研究員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醫學所助理研究員。

1998年起任教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達17年,為生物醫學工程系、藥物科學系、外科系終身職正教授,期間曾任該校生物醫學工程系副系主任、國際研究院副院長、Vilas 傑出成就講座教授,並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出資成立的臨床及轉化科學研究所副執行所長,負責大型研究成果價創計畫。

2015年任香港大學副校長,2016年任該校轉化醫學工程講座教授,並於2019年借調香港科技園轉化研發所所長。

2022年5月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多年來,足跡橫跨數十個城市,歷練許多重要職位並成功創業,累積豐富教學、科研及產學合作經驗。

父母一直以來對他沒有強加的期待與要求,讓他自由探索,因此在教學上以及親職上,高為元校長從不用「管理心態」來對待孩子,尊重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讓他們自己學習做決定。

他以自己走過的路,告訴年輕學子如何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勇敢看清楚每個選擇背後的動機,多方嘗試、接觸不同面向,並且永遠保持思想上的彈性與開放,對人生不設限,迎向快速變動的AI時代,替未來做好準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1982年成立來,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理念。出版超過4,000種書籍,發行超過3,800萬冊,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天下文化每年約出版120種新書,涵蓋翻譯書及華文作品。2015年全年發行書籍超過150萬冊,換算可推砌59座台北101的驚人高度。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黃仁勳遭圍困 Cheap批:丟臉 逢甲夜市曝本尊讚「熱情奔放」、有機會再來
下一篇
豐邑攜手中市社會局「孩是愛你」為弱勢孩童揭新年序曲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