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CBAM 2026年上路,KPMG:企業應擬訂轉型計畫因應

本文共1652字

經濟日報 陳碧雲

自2023年第四季起,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進入過渡期,針對水泥、鋁、肥料、鋼鐵、製氫及電力等高排放行業,要求進口商強制申報碳排放數據,作為未來碳憑證徵收的基礎,未能按時提交完整碳排放資料的供應商,將面臨每噸10至50歐元的罰款。該機制目的希望防止碳洩漏並維持歐盟企業的競爭力,並預計2026年正式徵收碳邊境憑證。此舉使全球製造商面臨碳排放管理壓力,各國政府也加緊推出國內碳定價機制,輔導企業進行碳排放盤查、減排及技術升級,以應對全球趨勢。下一波受法規、稅務影響的,是國際品牌的供應鏈大廠為主,他們將針對2050淨零排放的議題設定供應鏈減碳目標及承諾淨零等,這些策略性目標,將透過要求下游製造商提供產品碳排放數據,並訂立具體的減排目標來實施。換言之,從CBAM的角度,供應鏈的製造商端是最主要利害關係者,面對來自國際、區域國家政府以及品牌商為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以對應氣候及永續風險所推動的管理計畫趨勢發展,製造商應快速了解相關趨勢並及擬訂自身對應策略。

KPMG安侯碳資源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力家。KPMG/提供
KPMG安侯碳資源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力家。KPMG/提供

國際上各個組織層級在面對各種碳議題管理趨勢走向,分別由公部門與私部門兩個主體推行,一是由公部門對於高排放產業擬訂法規進行管制、實施碳定價及減排具拘束力之要求;二是私部門藉由企業社會責任角度,設定企業經營永續發展目標,例如台積電加入再生能源100(RE 100)、自行車業者組立中華自行車永續聯盟協會(BAS)等,藉由供應鏈倡議或組織章程明定減碳期程,要求供應商或協會成員符合規定,否則將面臨轉單或失去成員資格等風險。

目前製造商在面臨CBAM所延伸一系列的管理及營運風險,需要通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來因應。然而,綠能和減碳技術的應用會增加企業成本,包括購置新設備、技術訓練及相關服務費用,且在設備升級過程中,可能面臨生產流程暫停和隱形成本的風險。製造商要能夠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未來各國邊境碳稅和是國內減排法規要求,而最立即、明顯的挑戰是來自供應鏈要求降低產品排放強度。企業第一步需要有能力針對其面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管理樣態所構成的風險進行分類、辨識、擬定應對策略及方法,最後能夠執行並且監控,才能有效達成目標。實務操作上,除了設置公司內部永續發展推動組織,進行ESG相關策略的風險評估外,並執行溫室氣體盤查,逐步升級至生產相關及對應之溫室氣體數據進行連續監測、數位化管理監控,同時,應在組織邊界內大數據蒐集以了解公司當前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及熱點,為未來碳交易、碳費徵收、減排,乃至於實現淨零排放奠定基礎。

實際上現階段國內外製造業在合乎成本的目標下,降低排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有目的性的策略來規劃組織生產流程以達到減低排放量,例如更換更加低碳的原燃物料、更換能源效率更高的製程設備,投資、自發自用或購買綠電或碳捕捉封存等技術,採取何種策略及方法皆係依照廠商規模大小,是否收到國際供應鏈要求或政府公告的排放源等不同情形而異,各製造商在面對一邊是成本、獲利,另一邊是環保法規和供應鏈壓力的角力下,如何取捨攸關未來10年甚至30年的發展存續關鍵。

現實是第一批及第二批環境部所公告的排放源,多為中大型企業,其資本實力及人才庫相對雄厚,且過去多已受到主管機關列管,並首當其衝面臨碳關稅及碳費等議題的壓力。因此,多早已開始評估轉型、擬定策略的行動,且已進入執行階段。值得關注的是台灣中小企業受到的衝擊影響,評估在大企業或製造廠受到利害關係人和國內外法規要求下,逐步會進行轉型升級,推波助瀾的效果,終究對其供應鏈下游等台灣諸多重要的中小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除了由廠商同業自行組建產業聯盟集思廣益、群立群策地應對相關轉型所帶來的壓力,政府藉由建立適時合理的政令宣導、教育訓練等配套措施,甚至新能源、減碳技術的轉介引進,同時從法規面、制度面,配合實際地利用專業法人機構乃至於專案邀請教育界和管顧業來協助、輔導各種規模的台灣企業,是面對2026年正式開徵的CBAM及接踵而至的要求必須立即採取的行動。(本文由KPMG安侯碳資源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力家/提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台灣財經素養教育推廣協會與臺中市政府及新光人壽共同持續推動「財經素養課程」
下一篇
證基會主辦CIIA國際證照座談會 打造國際金融人才敲門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