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126字
被譽為「鞋界奧斯卡」的世界製鞋大賽(World Championships of Shoemaking)中,2025年新添一位來自台灣的年輕手工製鞋女好手-廖心慈(Emi),在全球手工製鞋精英雲集中脫穎而出、勇奪第4名,更創下台灣首位在世界製鞋大賽的優勝榜上留名,對於廖心慈而言,拿到世界大賽肯定,這將是她開啟手工製鞋生涯的起手式。
手工製鞋技藝、工序複雜,不僅考驗設計能力、美學,製作工序的拉楦、削皮到縫製都是體力活。廖心慈從小在父親製鞋廠耳濡目染下,大學畢業後,帶著對皮革工藝的好奇與嚮往,隻身前往義大利佛羅倫斯,進入Accademia Riaci拜師製鞋。初期跟隨義籍大師Angelo Imperatrice學習鞋履製作的基礎工藝,後來有幸遇見日籍恩師森田將知士(Masachika Morita),並在他的指導下持續專研製鞋工藝,直到2018年中返回台灣。
對純手工製鞋的熱情依舊未減,四年後,廖心慈再度前往英國,進入訂製鞋工坊學習更紮實的底製工藝,先在George Cleverley擔任底部製作師,之後進入歷史悠久的百年品牌John Lobb。在她的作品風格中,從線條設計、顏色搭配及楦頭設計,可看到融和了義式大膽浪漫創作、日本製鞋工匠專注細節的紮實工藝及英國紳士、騎士貴族氣息。
拿到世界製鞋大賽前四強後,她特別推崇堅持將鞋子像一件藝術品來做的恩師-森田將知士。廖心慈回憶森田對她說:「全世界很多人都會做鞋子,做得很好的也有不少人,而真正的製鞋工藝,就是風格的表現,而風格就在個人生活的展現,要做好鞋子,首先要把人生過好。」在勇闖手工製鞋的道路上,她一直記得這段話,也是支持她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廖心慈說:「歐洲文藝氣息濃厚,可能來自從小住在百年建築,加上豐富的美術、音樂環境,美麗的東西隨處可得,而且歐洲很鼓勵自由發揮這件事,對於美有很多定義,給的是開放性答案,比如在色彩、線條設計上更奔放;反觀在亞洲許多地方,都常用框架去定義,則偏向直線、規矩定方圓,對於美就比較單向,但以精細工藝見長。我從義大利師傅與日本師傅及英國學院中學習,中西合壁內化融和成為自己在製鞋風格,「EMI.&」手工鞋已呈現極具圓潤沈穩獨特色彩。」
廖心慈手上這雙獲World Championships of Shoemaking世界大賽第4名的作品,她以「時間」為主題,以紮實的製鞋工藝為底蘊,設計靈感來於看海的時光,每每迎來海浪沖刷著岸邊,如同時間溫柔而頑固地磨平過往的稜角。鞋面選用歲月色澤的皮革,搭配費了好久才找到的1970年代古董級黃銅扣件;鞋底藏著一顆金色的心形容器,內封藥丸與手錶,象徵時間是最好的解藥,治癒舊傷、也撫平未竟的故事,不僅展現這些年來的學習與淬鍊,並為這雙作品注入生活的靈魂,其中,鞋子裡那顆金色心形與背後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獲評審一致讚賞。
廖心慈熱愛自由、樂觀,喜歡探索未知與新事物,總是帶給旁人驚喜與挑戰的射手座個性。對生活充滿熱情,雖不喜歡消磨很多時間的活動,但對做鞋子這件事,她在英國的時候每天「2點一線」,幾近狂人般工作與學習,不是正在做鞋就是在做鞋的路上,在做鞋這件事,卻有著極端的偏執與個性反差。她的父親形容:「瘋狂的程度,好像是天生就是要來做鞋子的。」
廖心慈強調:「做鞋和做好鞋,是兩碼事。」以一位工匠的視角,一雙完美的鞋子,工序的每一個步驟,都要為下一個步驟準備,就連0.1mm也不能妥協,針對各種細節的要求,手工打造精細有如機械或電腦做出來的,偏執加完美主義造就極致工藝,就是來自這種工匠的精神,也讓廖心慈一度著迷,並醉心能成為像日本製鞋工匠的境界。受到日本製鞋大師的啟發薰陶。廖心慈堅持細節、追求極致的鞋匠精神,「做好鞋」勢將成為她畢生志業。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