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新勝景掌中劇團《尋》戶外演出逼哭老中青觀眾,以光影布袋戲探索現代人生

編導朱祥溥化身說書人,為每齣短劇引言開場,現場吸引外籍人士、在臺越籍學生、不同年齡層觀眾入席,引人入勝。 連志強/攝影
編導朱祥溥化身說書人,為每齣短劇引言開場,現場吸引外籍人士、在臺越籍學生、不同年齡層觀眾入席,引人入勝。 連志強/攝影

本文共1386字

經濟日報 高雄訊

新勝景掌中劇團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勇藝術廣場成功完成了全新作品《尋|Between Lost and Found》今年度唯一的戶外演出。這場獲國家藝術基金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獎助的演出,以光影布袋戲為表現形式、結合精準動人的當代選歌做為串場,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到場。以現代議題碰撞傳統偶戲,《尋》再次突破布袋戲的極限,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與情感的震撼體驗。

視覺突破:光影與AI結合,打造現代布袋戲

演出當晚,8米x3米的舞台化身為光影與傳統偶戲的實驗場,42尊全新設計的戲偶在燈光與投影的襯托下生動登場。新勝景團隊結合AI技術輔助戲偶與戲服設計,節省大量時間與成本的同時,呈現了更具現代感的角色造型與細節。舞台上的光影效果更以3D技術與遊戲引擎創造如海面波動的視覺意象,象徵意識流動,為整體演出增添了一層哲學深度。

「布袋戲不再只是廟口的演出,而是一種可以與現代藝術並肩的文化形式。」導演朱祥溥在演出後分享道。他認為,《尋》透過光影科技與創新的製作手法,展示了布袋戲的更多可能性,也為劇團的未來發展開啟了新篇章。同時也在觀眾的反饋中發現到,這樣的藝術碰撞是相當具有臺灣代表性且驕傲的題材。

內容深刻:10段獨立故事觸及現代人生議題

《尋》由10段約15分鐘的獨立故事構成,而上週末(30日)則是呈現上集的五篇故事,每個故事圍繞不同的現代議題,如AI、中年危機、新住民、多元文化等,將古典武俠元素與現代社會議題緊密結合,打造出嶄新的「現代都會武俠世界觀」。例如,講述中年危機的篇章中,一位退隱江湖的劍客面對年輕對手的挑戰,象徵當代人在追求自我價值時的掙扎;另一篇關於新住民的故事,邀請台越混血的聲音演員及越南歌手參與配音與音樂創作,增添文化層次與情感共鳴,讓在場的觀眾紛紛紅了眼眶。現場也吸引到在臺的越籍學生賞戲,也在謝幕後特別到台前感謝導演的創作。

「這些故事靈感都來自於生活。」導演朱祥溥表示,「它們不再是傳統布袋戲中拯救世界的宏大敘事,而是關注現代人身邊的煩惱與困境。」

觀眾反響熱烈:老中青三代共享布袋戲魅力

現場觀眾從老中青三代涵蓋各個族群,不少家長攜孩子觀賞演出。更有路過的外籍人士被特別的戲偶與聲光所吸引,現場觀眾表示,傳統偶戲經過創新後不僅有趣,更讓人感受到布袋戲豐富的藝術層次。一位年輕觀眾分享:「本來以為布袋戲是比較老套的形式,但這次真的顛覆了我的想像,不但有豐富絢麗的光影和聲音體驗,更重要的是故事內容相當貼近生活,讓整場演出的震撼從視覺、聽覺一路到了心靈層面。」

《尋》系列,下集及全集演出計畫

《尋》作為新勝景今年唯一的大型戶外演出,不僅展現了團隊在傳統偶戲上的技術功底,更為布袋戲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可能性。導演朱祥溥透露,《尋》的下集將於明年三月份移師臺北大稻埕進行演出,並於明年七月份回歸劇團故鄉臺中,且進軍臺中歌劇院展開全集的售票演出。本次錯過《尋》上集的朋友可以關注「新勝景掌中劇團」粉絲團,掌握接下來的演出計畫。

「偶戲的靈魂不能放掉。」朱祥溥表示,「我們希望布袋戲能在傳承中找到新生,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它、喜歡它,甚至愛上它。」

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的新詮釋

新勝景掌中劇團以《尋》再次證明,布袋戲這一傳統文化形式,能在創新與探索中展現新的生命力。通過科技、音樂與故事的全方位革新,觀眾在《尋》中感受到的不僅是藝術的魅力,更是對人生、對文化形式的新理解。

跨世代操偶團隊,用生命演繹現代人生。 連志強/攝影
跨世代操偶團隊,用生命演繹現代人生。 連志強/攝影

打造都會武俠世界觀,強化內容層次與情感共鳴。 連志強/攝影
打造都會武俠世界觀,強化內容層次與情感共鳴。 連志強/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校友佔全台護理人才12% 長庚科大奪醫院最愛大學亞軍
下一篇
FUNWOO執行長觀點:把握美元走強契機,開啟高資產增值新篇章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