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51字
去年申請納管的3.2萬家農地違章工廠,應於屆滿一年後,也就是今年3月19日前,提交工廠改善計畫書,否則將面臨斷水、斷電,甚至拆除的命運。
但經濟部統計,仍有1.6萬家尚未提交。
後續如何發展,正嚴厲考驗著這個宣稱「清廉、勤政、愛鄉土」政府的施政魄力,社會正在高度矚目。
會讓違章工廠演變到這種尷尬棘手的狀況,其實是長期以來藍綠政府得過且過、缺乏遠見和執行力,所搞出來的爛攤子。
無論是宜蘭的豪華「農宅」,或是「工業住宅」,還是這些違章工廠,幾乎都如出一轍。
台灣土地資源極為有限,卻承載了全球中大型國家第二高的人口密度(僅次於孟加拉),以及最高的單位面積經濟活動-2019年每平方公里達到1700萬美元,遠高於美國(220萬美元)、德國(1020萬)、日本(1340萬美元)等經濟大國,也稍高於南韓(1650萬美元)。
雖然仍稍低於比利時和荷蘭,但若考量台灣七成面積屬於山地,用平原比例調整的話,則平原的經濟承載就要擴張三倍,遠遠超過任何中大型國家。
在土地被如此高密集使用的情況下,台灣卻堅持要維持一個「龐大」的農業部門,讓農業用地多年來維持在80萬公頃上下,約占總面積22%,不僅遠高於全球平均11.6%,也高於日本(12.5)、南韓(17.5),甚至美國(17.1),接近英國(25.3)。若考量台灣擁有七成山地,等於是在三成的平原上,保留了三分之二左右的農地,比例上遠高於上述諸多國家。
無論是國內「重農主義」者經常宣稱的,農業提供了「安全存糧」的需要,或者提供了「生活調劑」所需,都意味著我們在極稀少的土地資源上,提供了相對於他國而言,大幅度「超量」的土地從事經濟上「低度生產」的農業使用,再將大量工商業和居民驅趕到有限的工、商和住宅專區,也難怪工業區和商業區的地價高昂,已到了產業難以負荷的地步。
而住宅用地價格也高得離譜,影響到年輕人買不起房產,不敢結婚生子、造成「少子化」的國安危機,飯店價格也遠高於鄰近國家,逼使國人只好到國外旅遊度假。
舉例而言,2016年,五股一般工業用地每坪約60-70萬元,蘆洲約40-60萬元,泰山70-80萬元,製造業一般都難以負荷這種成本。
而日本神戶工業用地,每坪只要6.5萬元新台幣,沖繩地價約每坪3萬元。鴻海201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設廠的購地成本,為每坪1563元新台幣。2020年底,越南工業區土地每坪約0.5-2.0萬元新台幣。
2021年秋,上海市工業區土地,每坪僅2.9萬元新台幣,約台中工業區一成不到。泰國曼谷附近的Gateway City工業區,每坪僅約新台幣0.5萬元。
請問,台灣的工商業和住宅發展,幾十年來不知增加了幾倍,但我們的國土規劃,居然是讓農業用地數十年保持不變,不讓其他高生產力的工商業和住宅用地顯著增加,如此土地規劃政策,完全跟不上時代的進步。
台灣人民如此高貴,必須享有比日本(12.5)和美國(17.1)更高比例的農田風光嗎?現代戰爭在一個沒有腹地的國家,有可能變成「長期抗戰」,需要超過半年以上的人民糧食儲備嗎?
如果不迅速、顯著地調降台灣的農業用地比例,釋出足夠的農地給工商和住宅使用的話,我們就只能繼續看到大量的違規使用,搞到政府的執法公信力盡失,違規者到最後「就地合法」的不公平狀況,以及大量傳統製造業從台灣完全消失,只剩下高科技電子業,完全沒有「產業韌性」。
「台商回流」可能口號多於事實,許多只是來炒作工業區土地,對這種不合常理的現象,蘇內閣「治標」方面做了處理,但對「治本」沒有任何建樹,陳內閣接棒,能有這麼的大魄力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