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開發商面臨生存危機 專家:央行鬆手要看兩大關鍵

房市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房市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本文共851字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玲/台北即時報導

這波房市在央行緊縮對不動產放款、第七波管制政策下,讓國內建商陷入百年一遇的系統性風暴,面臨「不開發等死、開發找死」的10大經營生存危機,面對房市交易轉冷、開發商經營陷入困境,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前波政府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實施6年,直到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非自用需求退場,以及2015年建物買賣移轉棟數首度跌破30萬棟才放手。

曾敬德表示,上一波房市幾乎確定涼涼後,加上房地合一稅上路非自用需求退場,央行才進行鬆綁;觀察這波在央行持續管控之下,銀行也持續強化不動產授信風險自主管理,預售市場交易量大幅萎縮,現在買賣移轉棟數也都呈現雙位數年減,只是這波央行同樣也會謹慎小心,確定不會飆風再起後,才有可能鬆手。

要穩定才會鬆綁

曾敬德指出,觀察上一次政府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央行從2010年6月實施後,一直到2016年才鬆綁,主要是當時房地合一實價課稅上路後,不動產投機需求減少加上房價趨於穩定,加上觀察當時交易量、2015年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呈現14年來首度跌破30萬棟,顯示房市要趨於穩定,才能成就央行放鬆管制的條件。

他分析,自2010年6月政府採行不動產針對性審慎措施以來,金融機構持續強化不動產授信風險自主管理,實施當年度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為40.7萬棟,直到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新制上路,整體市場不動產投機需求減少,2015年首度跌破30萬棟,且房價趨於穩定,才讓央行在2016年3月調整不動產針對性審慎措施,取消特定地區不動產信用管制,不過針對高價住宅貸款,政府仍持續予以規範。

他強調,這波房市交易量本來2023年又修正到30.7萬棟,但2024年又拉高到35萬棟,且2024年第3季央行就先請銀行喝咖啡,接著又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抑制房市投機風,隨後市場交易就出現量縮。

曾敬德觀察,當前一手屋市場已從2024年高峰時期的每月成交1.4萬件,到今年前四月跌破5,000件,現階段外在環境除了新台幣升值有利房市外,認為後續再推升房市的利多因子有限,整體房市風向已轉為買方為主的自用當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拿房搬錢難!銀行嚴審、建物抵押設定寫6年新低
下一篇
房市慘況不見起色 住展風向球維持衰退黃藍燈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