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91字
接任國家公園署署長僅兩個多月,王成機憑藉在地政司處理徵收與重劃的溝通歷練,迅速穩住團隊、推動改革。他強調「尊重與傾聽」,親自走訪災區、親自面對業者,也為同仁撐起後盾,面對濕地保護、海岸管理與山林保育三大任務,不僅聚焦實際規劃,更力推台灣自然之美走向國際,以行動詮釋什麼是務實且有溫度的領導。
「當部長邀我接任時,我其實很驚訝,因為和我過去的工作領域差異不小。」王成機坦言,自己原本對國家公園並不熟悉,但也因為這份陌生,他選擇從頭學起,重新理解保育、觀光與土地管理間的微妙平衡。
國家公園署成立不到兩年,卻承接了龐雜的任務,除管理九座國家公園及一座國家自然公園之外,還包括濕地保育、海岸治理等跨領域工作。王成機發現,署內原有資源多半集中在國家公園本業,其他新業務長期仰賴挪用預算支撐,「我第一天上任就告訴同仁,資源不夠,我們就靠寫中長程計畫、爭取預算來做事。」
這樣的行動力來自他對「人」的重視。他說,在一個剛成形的組織裡,向心力就是根本,「我現在記得署內三分之二同仁的名字,見到面可以叫出來,這不只是禮貌,而是讓大家知道,署長跟你站在一起。」
除了內部凝聚,他也善用過去與民眾溝通的經驗,化解外部壓力。去年備受關注的「墾丁陽傘之亂」,他選擇親自面對強勢業者,從原定半小時會議談到兩個半小時,不閃躲、不說空話,「做得到我就答應,做不到我也會說清楚為什麼。」
另一個挑戰是太魯閣震災與颱風重創後的重建壓力,觀光業者希望加速開放,但他堅持「安全第一」,親自走進山區視察、慰勞同仁。「我當下也非常震撼,看到還在落石心裡也怕怕的,但我不能表現出來,因為我的同仁每天都在那裡工作,我必須穩住他們的心。」
王成機更積極推動保育效率,例如東沙環礁棘冠海星過度繁殖,啃食珊瑚破壞生態,他積極整合資源,短短三個月就撲殺逾四萬隻,是去年的四倍,「大家其實都很願意投入,只要你把願景講清楚,後面就有人跟你一起走。」
從組織內部到地方居民,從災後重建到國際行銷,他用一句話貫穿所有工作核心:「我們不是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讓每個人都能看見、也願意守護這片土地。」王成機,正帶著國家公園署,走在一條兼顧保育與信任的山海之路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