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15% Z 世代遇求職詐騙!假職缺、盜個資與預付款都有詐

本文共1076字

經濟日報 記者彭慧明/即時報導

社會新鮮人積極投入求職行列,也成為詐騙集團鎖定的目標。詐騙手法往往以「高薪職缺」、「快速錄取」為誘餌,誘使民眾落入個資外洩或財損陷阱。Gogolook旗下數位防詐App Whoscall與AI人才媒合平台Yourator及面試心得平台面試趣23日公開「求職詐騙問卷調查」結果,調查顯示,15% Z 世代曾遇求職詐騙,甚至有個案損失超過50萬元,凸顯數位時代下年輕求職者面臨的高度詐騙風險。

調查顯示,「福利」為Z世代在職涯選擇上高度重視的誘因,超過七成都選為最重視的求職條件,Z 世代對「團隊氛圍」的重視程度(69%)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54.7%),新世代更傾向尋求具文化契合度與成長潛力的職場環境,而非單純以薪資作為唯一考量。此一價值觀轉變也可能讓詐騙集團有機可乘,例如以「自由彈性團隊」、「快速升遷機會」、「在家用手機就能工作」等話術包裝詐騙職缺,引誘應徵者加入陌生通訊群組、提供個資甚至匯款。

調查發現Z世代最常接觸到的詐騙形式五成(50%)皆受邀加入陌生 LINE 群組或以私人帳號聯絡,顯示詐騙集團已深刻掌握年輕族群的社群使用習慣透過非正式管道塑造親近感,進而降低戒心。第二常見的詐騙手法為被要求提供身分證正本或金融帳戶影本(25%),詐騙多以面試建檔為由,誘使求職者交出敏感個資。有約兩成(20.4%)的Z世代受訪者曾被引導點擊可疑連結或下載不明 App,表面上標榜為查看職缺細節,實則進行資料竊取或誘導轉帳。

Z世代在遭遇求職詐騙後,個人資料外洩高達35%為最常見的損害類型,顯示求職者在提供履歷或聯絡方式時,易成為詐騙集團蒐集個資的目標。18%受害者表示在填寫資料後曾接連收到詐騙電話或簡訊,反映詐騙行為具有延伸性與持續性。更令人擔憂的是,16%曾出現金錢損失、11%帳戶或存摺被盜用,甚至有2%表示曾因此被帶往海外從事不明工作,凸顯部分詐騙案已與跨境人口販運問題相互交織,對求職者人身與財務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在面對可疑求職資訊時,Z 世代展現出較高的行動力,其中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會使用App查證來源,亦有不少人(43.7%)先點選連結查看但避免輸入個資。Whoscall建議,求職過程中如遇疑似詐騙訊息或連結,可即時透過 Whoscall「一鍵查」功能驗證風險來源,包含可疑網址或截圖疑似詐騙的資訊都能辨識,降低受害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也顯示高達93%的受訪者皆認同應於求學階段設置與求職相關的防詐教育課程。這代表從校園建立防詐意識已成為跨世代共識,有助於年輕世代在進入職場之前即具備基本的風險辨識能力,強化防詐意識與就業安全防線。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合庫銀行以港都分行進駐高雄資產管理專區 啟動頂級規格私人銀行服務
下一篇
玉山併保德信投信改選完成 金控總經理陳茂欽掌投信董座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