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65字
在AI技術與產業電氣化推動下,全球電力需求持續上升,能源轉型也加速重塑產業格局,台灣在全球供應鏈與人工智慧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目前用電量占全球約1%,能源署預估未來年均電力需求成長率將達2.5%。專家提醒,面對日益提升的用電需求與碳排壓力,企業如何兼顧綠色轉型與電力穩定,成為重要課題。
為協助企業掌握綠電趨勢並因應市場變化,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聯手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與台灣董事學會,在日前舉辦「低碳能源整合應用現況與商機研討會」,邀請產官學專家從綠電、虛擬電廠與再生能源交易等面向,深入分析市場現況與未來發展。
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指出,台灣儲能技術逐漸成熟,已在重大天災時成功穩定電網,並建立完整市場機制與穩定交易量,未來政府將持續開發符合電網、發電與用戶多方需求的電力商品,完善制度設計。
資誠能源轉型事業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蔡亦臺表示,全球能源市場聚焦於低碳轉型與穩定供電,智慧電網與虛擬電廠是兩大關鍵。資誠會計師廖容翎進一步說明,全球電力需求將維持高成長,至2027年預估年成長率約4%,每年新增電力需求相當於一個日本的規模。各國加速投資再生能源,2025年將超越燃煤,2027年太陽光電將成為全球第二大低碳發電來源。
台灣能源結構近年明顯轉變。從2020年至2024年,再生能源占比由5%成長至12%;火力發電方面,燃煤占比已從高於燃氣轉為低於燃氣。再生能源以太陽光電為主,風力發電亦因離岸風場併網而快速擴張。
廖容翎指出,企業綠電採購多出於供應鏈壓力,但其實是一項複雜的長期投資,須考量用電模式、成本、減碳效益與法規變動等多重因素。隨著綠電交易市場走向自由化,企業策略必須具備彈性與前瞻性,才能兼顧成本效益與永續價值。
台電副總經理吳進忠則介紹虛擬電廠的規劃與成果。他指出,台電積極整合民間分散電力資源,從「藏電於民」、「共享經濟」、「彈性參與」、「調度彈性」四大方向推動虛擬電廠建構。自2017年修法以來,台電與產學界合作,打造創新交易平台,吸引各產業參與。2022至2024年連續三年調度達成率均超過100%,2024年更獲Gartner亞太區電力數位創新首獎。
美國德州大學電機系主任李偉仁分享德州「聚合分散式能源資源」(ADER)試點計畫經驗。該計畫整合多元能源進入批發市場,提升電網韌性與市場參與度,至2024年底已有10個ADER註冊、總容量達23.5MW,為虛擬電廠發展提供借鏡。
座談中與會者也討論德州如何透過預測機制優化再生能源調度。吳進忠表示,隨台灣綠電市場自由化,民間業者也應共同承擔電網平衡責任,台電會同步強化儲能與其他配套機制。
針對銀行授信與綠電交易趨勢,蔡亦臺補充,未來中小型綠電交易將愈加活絡,售電業者在授信結構中的信用角色將日益重要,隨RE30、小額綠電等方案推動,台灣綠電市場正走向更開放多元的新階段。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