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46字
美中貿易局勢出現緩和曙光。瑞銀投資銀行台灣研究主管艾藍迪(Randy Abrams)指出,美中雙方於5月12日達成協議,暫緩實施新一輪關稅90天,對科技產業與供應鏈情緒帶來顯著提振,尤其有助於釋放市場對高關稅延燒的憂慮,短期內可望減輕對科技硬體出貨與需求的壓力。
根據協議內容,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關稅將由原先最高145%調降至30%(其中20%為針對芬太尼的稅率,另10%為基準稅率);中國則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雖然2025年前的關稅政策仍維持,但本次調整象徵雙方在貿易政策上釋出和解訊號。
艾藍迪分析,美中關稅措施曾影響約35%的硬體出貨量與50%的硬體營收,此次下調幅度令市場大感寬慰,預期對2025年下半年(H2 2025)消費者需求與總體經濟的衝擊將相對有限。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約4,390億美元,其中超過1,300億美元為科技產品,包括智慧手機、PC、電視、遊戲主機及入門級網通設備等。
值得注意的是,約80%的科技類產品已被暫時豁免徵稅,本次協議並未改變此狀況。因此,除芬太尼相關商品仍面臨20%關稅外,多數科技硬體並未新增壓力。然而,在該20%稅率下,中國PC出貨量可能受壓,加快供應鏈向東南亞遷移,儘管目前中國仍占全球筆電生產比重約74%。
瑞銀提醒,未來仍存在潛在波動風險,特別是針對半導體與科技產品的美國232條款審查結果,若對最終科技產品課徵25%關稅(扣除美國原產部分),恐壓抑終端需求。此外,90天的對等關稅暫緩仍與談判進展緊密掛鉤。
在投資布局方面,瑞銀認為AI供應鏈所受衝擊相對較小,有望受惠於整體氣氛回穩。智慧手機部分市場已反映最壞情境,但瑞銀對匯率波動大、提前拉貨需求高、毛利率偏低的次產業則持保守看法,包括PC與顯示器無晶圓廠、面板、筆電ODM與二線晶圓廠。此外,蘋果供應鏈仍需觀察232條款結果。
展望未來,市場將關注下周的Computex與隨後的瑞銀亞洲投資論壇,屆時可望揭示AI硬體部署的最新進展,成為觀察科技產業後勢的關鍵催化劑。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