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89字
台積電(2330)日前宣布在美國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克里斯米勒)分析,台積電成功的促進台美經濟與技術合作,使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地位更穩固,也減少美國對台積電依賴台灣生產的安全疑慮,但台積電未來仍會受到美國政府的政策壓力。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祭出強力關稅政策,促使更多台灣製造業者前往美國,米勒認為,美國政府的終極目標是取得半導體製造的主導技術,不過製造業赴美仍要考量成本,要看美國政府可以提供多大的誘因吸引業者加碼投資。
國科會轄下政策研究機構「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邀請《晶片戰爭》作者米勒來台進行論壇。米勒表示,台積電投資案獲得美國政府支持,川普更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共同出席記者會,高度讚揚台積電的技術與AI供應鏈角色,讓台積電與台灣政府在美台關係中取得較穩固的地位。美國擔心台灣的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美國晶片取得,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讓美國在先進製程上獲得一定的本地產能,符合美國的國安戰略。
他認為,台積電的美國投資加深了雙邊科技合作,與美國客戶如蘋果、輝達、AMD等合作更緊密;另外也使台灣更難被邊緣化。
但米勒強調,台積電投資美國不會解決所有問題,因為美國政府仍在加強封鎖大陸,未來仍可能施壓台灣,例如要求台灣限制對中國大陸出口成熟製程晶片,或是要求台積電持續增加投資、甚至在美國同步導入最先進製程。
米勒也示警,美國可能進一步補貼台積電,但也可能對其市場壟斷地位提出質疑,施加更多監管壓力。加上各國都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持續重組,台積電未來仍須面對政治、技術與市場壓力,考驗經營智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