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84字
台灣家族企業交棒晚,排名不斷後退,面臨交棒挑戰,大型企業則讓集團事業體上市櫃開枝散葉,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觀察,台灣很多規範都跟外資不同,企業切割上市在國外資本市場少見,外商邏輯是:好的事業一定留下來,怎麼會把好的切出去?切光,母體就沒有東西了。
台灣資本市場有許多跟國際不同的走向,如控股公司規範及集團成員上市櫃操作。蔡鴻青表示,台灣法律規定有不少是台灣獨有做法,比方控股公司的架構,在國外是成立Day 1就是控股公司,台灣則不然,一般企業轉型為產業控股,這樣做不易吸引外資投資,且全世界只有台灣控股公司每月報營收,國外是不可能這樣做的。
他解釋,產業控股跟投資圈的控股公司談的是不一樣的概念,舉例而言 ,外資買傳產龍頭就是要買產業規模,不會又想旗下兼投資的其他非本業投資 ,但台灣這樣純粹的標的往往公司太小,沒有交易量,但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說,多角化讓營運相對穩定,但主動型基金並不想投資這樣的標的。
台灣產業未來
他觀察台灣產業未來會有幾個趨勢,首先是台灣許多企業開始到東南亞投資,未來在東南亞或許會出現龍頭型企業,食品業也開始往美國走,比方八方雲集(2753)或王品(2727),或將跟著台積電(2330)布局。
全球六分之一人口講中文,他表示,但家族企業僅台灣有,還發展到第二至三代,只是「目前第三代中還沒看到幾個有能力完全接班的,實在讓人擔心」蔡鴻青說。
他表示,中國大陸企業目前多還在第一代,但未來20年,百大家族企業中,台灣的家數跟排名恐一直往下掉,台灣的企業分化將愈來愈清楚,龍頭企業愈來愈大,台灣上市櫃1,800家公司中,有1,200~1,300家偏中小型跟外資絕緣,家族企業數量也從70家變成20~30家,變得很小。
大型家族企業接班人安排
他認為,家族企業消失,有多個原因,首先是家族接班接不起來,也可能是第一代不放權或不放心,也可能是真的沒辦法交棒,沒有人勝任。
他認為,台灣很多大型傳產家族企業,後面沒有看到半個人(沒接班人安排),這是令人憂心處,好在現在這些大型企業領導人才70幾歲,還可以繼續領導數十年,台中工具機產業未來挑戰也會更大,因為過去採取策略是比日本便宜3成,但未來因為匯率關係,日廠降價3成就打趴台廠了,加上無法西進中國大陸,夾在產業鏈中間的業者很容易陣亡。
台灣產業進入轉型3.0階段
蔡鴻青指出,台灣已進入轉型3.0階段,需要做許多資金投資很大(如半導體)或應變動作很快的佈局,但這都不是家族企業擅長的,台灣家族企業必須走向共治,讓專業經理仁上來,家族則要往後退。
但家族與經理人,該怎麼退跟怎麼進?蔡鴻青表示,專業經理人沒公司股票,為何要效忠企業?家族持股現在普遍沒那麼多,卻又不願意退,董事長或家族未來該怎麼在公司中發言?這些都需要做出協調,才能讓外資看到中小型企業投資價值。
蔡鴻青指出,家族企業需要談交棒,把位子挪出來慢慢交給專業經理人,退到董事會去,科技業也有很多類似問題,包括老化問題或欠缺附加價值的課題,他認為 許多電子製造集團 大股東也已沒有很多股權,也面臨轉型挑戰,但領導人仍不交棒。
他表示,地緣政治效應下,中國跟台灣的現況緊張,很多跨國企業的台灣分公司過去是向中國報告,現在則取消,壞處是台灣在全球市場中因為佔比太小不易被看到,其次,國際現在需要去中國(紅色)供應鏈市場,台灣相對受惠,但他認為不必過於高興,這屬於短多長空。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