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能源轉型荒與慌13/小型核能反應爐 學界討論可行性

本文共687字

經濟日報 記者孫嘉君/專題報導

儘管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開宗明義就是非核,不過,近來「小型核能反應爐」(SMR)仍在國內掀起一波熱議,產業界人士如聯電(2303)創辦人曹興誠、和碩董座童子賢、台塑總裁王文淵等人,都曾表達對SMR的關注。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指出,小型核電可用於區域性獨立供電,即使全國大停電也不受影響。此外,裝置容量上限300MW,可謂「本質上安全」,萬一發生斷電事故,此一規模的機組透過空氣對流,便可讓爐心冷卻,不會發生如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福島電廠爐心熔毀、引發氫爆現象。

截至目前已運轉的SMR,包括俄羅斯自2021年開始運轉的300MW機組,在中國大陸,則有山東石島灣去年已併網發電的200MW機組,以及125MW的玲瓏一號正在海南建置中。至於SMR的商業應用,美國奇異(GE)及新創公司NuScale Power等企業皆在研發中,目標是2028年開始推出商轉產品。相比過去,核廢料處置一直是核電使用的終極難題,不過,隨著科技進步,未來核廢可能不再無解。

葉宗洸介紹,其一是第四代核反應器之一的「熔鹽式反應器」,可把用過的燃料棒,再做為燃料重複使用,能有效減少核廢料。另一個可期待的是核轉換(nuclear transmutation)技術,其透過次臨界加速器系統,得以把長半衰期核種,轉變為短半衰期核種,縮短核廢料所需儲存時間,或甚至不具放射性,將是高階核廢料的解決辦法。

SMR有機會落腳台灣嗎?台電一位高層說,小,意味著反應器要設得多,才能產生足夠的電力,「現在光是講要在你家旁邊蓋一座焚化爐,都會引起民怨與環保抗爭,要廣設,恐怕要先突破民眾心理障礙!」(系列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離岸風電十年大體檢5/政府應設擔保機制 讓中小企買得到綠電
下一篇
能源轉型荒與慌11/開發地熱 行政流程要加速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