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94字
元大寶華今(24)日表示,目前製造業庫存壓力仍大,抑制產業投產意願,也拖累今年經濟成長表現,且由於市場需求明顯不足,預估多數業者可能還要三季到一年的時間,存貨才會回到正常情況,而銷售量指數開始呈現上升的狀態。對照過去經驗,本波庫存去化循環有延長的現象。
元大寶華指出,去年底評估業況時,製造業廠商還大多預期今年上半年應可庫存去化完成,但近來業者陸續開始修正看法,表示庫存去化將比預期久,台灣自行車兩大廠即為顯例。
巨大(9921)(9921)的庫存數量高得超乎預期,去化速度也意外得慢,原本以為一個旺季即可消化,如今預計最快要到9月以後庫存才能降下來;美利達(9914)(9914)亦表示,本以為疫情過後,庫存可以快速消化,但事與願違,目前預計庫存大概要一年才能解決。
元大寶華表示,其實,不僅自行車產業陷於消化庫存的困境,還有許多電子資訊業與其他製造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這可從資訊電子業2022第4季銷售量指數下降8.4%,而存貨量指數年增率高達48.2%,可以得見。
為什麼擁有完整生產資料(含上/下游)的製造業廠商,會錯判去化庫存時程?元大寶華分析主要原因,在於多數廠商對年中庫存調整結束的預期,乃是基於「正常庫存天數」的假設,而這個假設又奠基於對市場景氣與需求的看法。很顯然地,廠商愈來愈發現,全球需求偏冷、景氣復甦腳步相對緩慢,這與主要央行持續升息有關,下半年需求恐有「未如預期」回溫的風險,使庫存去化時程延長。
不只台灣如此,今年1月 Ernst & Young 對CEO的調查亦顯示,高達55%的受訪者認為本波景氣下行不同以往,甚至可能比金融海嘯更為嚴重,顯見站在生產營運第一線的企業主,對當前景氣不佳的感受相當深刻。
元大寶華表示,在全球需求未見強勁復甦之前,滿手庫存的台灣製造業與資訊電子業,對傳統旺季的看法轉為保守,投產行為也會相應調節,挹注台灣經濟成長的力道自然減弱,連帶讓今年台灣GDP表現難以亮眼。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