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74字
全球最先進核融合技術在台灣,由台美兩地多位科學大老參與的台灣聚界潔能最近宣布,該公司發展獨步全球的「桌上型核融合系統」,進度已超過去年12月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公布的成果。
台灣聚界潔能並計畫在台灣南部打造核融合產業供應鏈,最快三年後就可邁入全球商用市場。
台灣聚界潔能是美國聚界潔能國際(Alpha Ring International)台灣子公司,聚界潔能國際的核融合技術是由旅美華人物理學家黃耀輝、前國科會主委李羅權共同發展,後來在創投界大老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投資主導下,將技術引進台灣進行系統精進及商業化技術發展。
美國能源部去年12月13日宣布,位在加州的LLNL發展的核融合技術,已成功讓淨能量(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增益率達到120%,雖然時間僅維持0.1秒,消息傳出後轟動全球,各國媒體都預言「人造小太陽」時代不久將來就會到來。
台灣聚界潔能表示,美國LLNL發展的核融合技術,與法國正在興建中的ITER,目標都要打造足球場般大小的大型電廠。聚界潔能另闢蹊徑,開發的桌上型核融合系統,大小僅似一台桌上型電腦主機,早在2021年8月台美兩地實驗室就已達到淨能量增益率100%以上成果,目前更能連續運轉超過八小時。
宏碁(2353)(2353)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曾參觀過台灣聚界潔能公司,他建議「不需等到要取代電廠的規模才開始商業化」,台灣聚界潔能也規劃今年起陸續爭取國內產業界合作,公司並已向國科會報告,有意在南台灣成立「核融合能源科學園區」,打造台灣成為全球新一代核融合能源產業基地。
劉宇環表示,聚界潔能發展的桌上型核融合系統,初期將做為家庭、公共場所的熱爐設備,最快三年後就可商業運轉。
要達到這個目標,這台桌上型核融合系統輸出電力只要達到1KW至10KW就行;下一目標是淨能量增益率達到300%,輸出電力10KW至50MW,將可裝置在各種電動車、船隻、工廠、辦公大樓和資料中心使用;更大型機種輸出電力達50MW至10GW,才會成為電力公司的發電主機。
延伸閱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