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81字
新一輪半導體中國紅色海嘯,正撲向台灣半導體成熟製程產業。中國傾全國之力,逐步降低成熟製程對台灣的依賴,明年開始,中國成熟製程產能過剩的情況將更為嚴重,台廠要如何因應?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製作「中國芯攻勢」專題,深入報導中國全力擴張成熟對產業秩序的影響,包括封測產業、 PCB及第三類半導體市場生態的改變。
《財訊》報導指出,面對川普步步進逼,中國正傾舉國之力發展半導體,培植自主供應鏈,全力打造一個「中國半導體公司」,這個成效已逐漸浮現。原本在中國半導體產業中具有關鍵地位的台商,一家家將在中國的工廠轉售給中資企業;再接著,IC設計公司也在中國國家政策的要求下,被中國客戶要求將訂單轉到中資企業手上,中國半導體的發展來到新拐點。
過去數十年曾經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扮演著關鍵角色的台廠,如今不論是主動分散風險,或者是市場遭中資瓜分,都面臨中國的威脅;包括台灣成熟製程中的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化合物半導體、半導體材料、載板,以及記憶體製造和模組產業,挑戰都持續加大未來,必須密切觀察半導體產業三個數字的變化。
第一個關鍵數字,是台灣和中國在晶圓製造的成熟製程全球市占率的地位,將在三年後互換。 2024年,台灣在全球成熟製程產能的占比為43%,居全球之冠,中國市占率34%,但到2027年,雙方的市場地位會互換。屆時中國在成熟製程的市占將達47%,而台灣則降為36%。
第二個關鍵數字,兩岸半導體貿易金額正在下滑。今年前十月,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半導體金額為1331億元台幣,全年的金額將落在1597億元左右,較去年下滑,占台灣半導體整體出口比重也降至52%。
第三個關鍵數字,是中國晶片自給率正在提高。中國目前晶片的自給率約在18到22%,這對台積電或聯發科等公司影響不大,但對成熟製程生產的產品,或是台灣相關IDM廠,影響較為明顯。
不僅如此,台灣記憶體產業也受到影響。今年半導體景氣復甦,但台灣和中國的記憶體產業表現大不相同。今年中國記憶體模組廠表現都十分亮眼。但在台灣,記憶體模組廠品安卻因大客戶金士頓撤單,而大幅裁員。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中國半導體廠已經打造出一個母雞帶小雞的投資鏈條。中國正在複製當年三星的勝利方程式:賣出一支手機,賺的不只是手機的錢,還可以從裡面的每個關鍵零組件賺到錢。
台灣半導體產業和中國市場逐漸脫鉤,將成為新常態。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絕大多數公司使用的是成熟製程,影響範圍相當廣,對中國依賴度高的廠商將首當其衝。台灣半導體成熟製程廠商,將加速把業務往先進製程靠攏,用中國無法取代的產品保護公司營收。
明年,由於中國仍有大量成熟製程產能正在興建,中國半導體的新一波殺價戰即將到來,即使台積電也無法不受影響;加上明年半導體成熟製程需求並無明顯回溫,和川普上台帶來的不確定性,不適應美中新格局的台廠恐將面臨新一波的淘汰賽。
【完整報導詳見財訊726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