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中國多行業陷入價格戰 企業利潤惡化股市警惕

本文共887字

中央社 台北6日電

中國當前無論在電動車、外送平台還是電商平台上都陷入價格戰。過度競爭已導致企業利潤下降、股價下跌,分析還認為,當前官方的消費補貼政策只是透支需求,未來消費可能反彈性下降。

日經中文網今天報導,在中國大陸和香港股市,對內需前景的警惕正在擴散。

汽車巨頭比亞迪5月下旬宣布對純電動汽車(EV)等22款車型進行降價,吉利控股集團也立即效仿比亞迪。報導指出,市場對企業盈利惡化的警惕正在加強。

比亞迪股價自宣布降價以來,在深圳市場下跌12%,在進行二次上市的香港也下跌14%。吉利控股集團的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車控股也在短短一星期多時間內下跌13%。這一期間的表現明顯遜色於上證綜合指數(上漲0.4%)和香港恆生指數(下跌0.4%)。

報導指出,「內捲」(指無效益的競爭)不僅限於汽車領域,也出現在外送平台美團和京東集團。京東表示,在明年春天之前將在外賣配送領域向用戶補貼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約新台幣400億元),美團方面也表示將不惜一切代價贏得競爭。消耗戰的隱憂正在籠罩市場。

美團的股價在2024年10月見頂後持續下跌。進入2025年之後也沒有停止下跌,與2024年末相比下跌了1成。這與上漲17%的港股恆生指數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因主打低價而一度受惠於「消費降級」的電商平台拼多多控股,今年1至3月利潤也減少5成。有分析指出,這是因為拼多多大力投入優惠商家的「千億扶持」、「百億減免」等。

但補貼會有代價,尤其是來自政府的補貼。報導指出,政府用補貼刺激消費的效果出現難以為繼的跡象。2024年9月以後汽車銷售額轉為增加,但2025年1至2月年減4%。4月也僅成長1%。

瑞穗研究與技術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月岡直樹就政府的補貼表示,「只不過是透支需求,不足以扭轉消費低迷」。在看重預期的市場上,反而有很多聲音在警惕補貼結束後的報復性下降。受汽車市場爆發的降價競爭影響,投資者的擔憂加劇。

報導指出,美國的關稅戰讓中國的出口產業難免受到打擊;在內需方面,被補貼推高的消費帶有脆弱性,加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經連續3個月負成長,中國經濟要走出「內憂外患」的格局並不容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2025上半年大陸造車新勢力銷量 僅小鵬達標
下一篇
中國房地產寒風 一線城市新房價連19個月負成長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