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87字
美國6月21日攻擊伊朗後,油價一度衝破每桶80美元,之後回跌。伊朗23日對卡達美軍基地發射飛彈,這通常可能會令各界預期油價將上漲,但結果則是油價從下跌轉為崩跌,布蘭特跌破每桶70美元,理由是市場判斷伊朗的攻擊只是象徵性;而川普宣布以伊停火,使市場相信衝突已經結束。
川普對伊朗攻擊美軍基地的反應,與市場想法如出一轍。他表示,「我要感謝伊朗事先通知我,表示可能不會有人員傷亡。伊朗現在在推動這個地區的和平與和諧,我將強烈鼓勵以色列也這樣做」。
美國動用如此強大殺傷力的炸彈,為何對石油市場的衝擊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要小得多?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石油將退出國際油市的風險甚高,而油市至少在數周內一直如此預期。但在這場中東衝突中,油市並不這樣想,因為市場已習慣軍事衝突,因而較難對油價造成重大衝擊。
在目前情況下,伊朗用飛彈攻擊軍事目標,而非能源設施,被市場視為好消息,於是油價再跌。再者,三年前油價是由供需動能所推升,但現在油市卻供過於求。因此油價在周一漲到80美元後隨即回跌,顯示市場的共識是伊朗下一步行動已不喻自明。
儘管如此,由於全世界約20%的石油都經由荷姆茲海峽運出,因此伊朗政權對油價下一步走向仍有高度影響力。伊朗雖只做出輕微的初步反擊,但並不清楚封鎖海峽的選項是否已被排除。
伊朗不會封鎖海峽的誘因不少;因為一旦封鎖,將對伊朗盟友的傷害最大,尤其是伊拉克與中國。而且以色列及美國只重創伊朗核子及軍事實力,尚未攻擊的經濟設施,既留下餘地,同樣也是威脅。如果伊朗經濟設施遭到攻擊,伊朗便可能封鎖海峽。
凱投集團專家歐克士利預測,一旦海峽受到騷擾,最壞的情況下油價可能漲破每桶130美元,因為油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550萬桶的備用產能之中,有95%都將因為海峽遭到封鎖而受到影響。
另一項問題是油價如果上漲,是否將會持久。持續愈久,則高油價轉嫁給消費者的風險就愈大,從而影響各國央行的利率決策。因此伊朗只做有限度的反擊,可能持續緩解油價上漲壓力,但條件是中東衝突確定將就此結束。再者,周一油價大跌之後,已使油價回升的可能性超過進一步下跌。油價接下來的變化,顯然仍有得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