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65字
《晶片戰爭》一書作者米勒(Chris Miller)認為,美國想靠關稅對付中國的晶片補貼是行不通的。他主張,與其單方面課徵高額關稅推高國內業者的成本,不如與台、韓、日、歐等關鍵盟邦簽訂「半導體專項貿易協定」,這樣既能聯合打擊中國大陸,又能換取盟友擴大在美投資,還避免關稅戰反噬本土AI發展與製造業復興目標。
白宮想以國安為由對進口晶片課稅,但米勒提醒,美國每年進口晶片的價值高達數千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至少有一部分在海外製造,如果真的大幅加稅,不僅科技巨擘的營運成本會暴增,AI資料中心的投資進度也將被拖慢。
米勒說,與其他產業不同,晶片出口目前並未面臨美國貿易夥伴的關稅或重大非關稅壁壘。美國半導體企業並不擔心與歐洲、日本、韓國或台灣的貿易公平性問題。真正的挑戰來自中國。
他痛批中國大手筆砸錢補貼,嚴重扭曲全球晶片市場,雖然美歐日等國也提供政府資金扶持半導體產業,但中國的補貼規模遠超其他國家,且官方直接入股晶片企業當股東,讓廠商虧錢也能存活。全球現在使用的中低階晶片,很多都是陸廠生產。美國碳化矽晶片大廠Wolfspeed就被打到快破產。
米勒獻計,美國組團對抗中國大陸才是正解。美國應與盟邦簽署半導體貿易協議,減少貿易壁壘,促使簽約國承諾在美增加投資,並迫使它們共同採取行動打擊中國。
米勒說,美國採取了正確措施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技術,並降低對中國晶片的依賴。但美國的技術出口管制比起日本和荷蘭等國更嚴格,反而讓他國企業趁機擴大市占率,間接助長中國的技術進步。而如果美企不能使用便宜的中國晶片,歐日企業卻可以,美國業者將處於成本劣勢。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