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64字
正值全球寄望台灣緩解晶片短缺情況之際,台灣卻因為乾旱導致供水拉警報,此事受到國際媒體關注。日經指出,台灣是晶片供應的重要來源,因此對美國在內的盟友具有政治重要性,如果晶片產量受創,「矽盾」功能可能減弱。
晶片製造要用大量的水。根據台積電最新數字,該公司台灣廠區的每日用水量達到9.9萬噸。製程愈先進,水的用量就愈大。但台灣高度仰賴季節性降雨充盈水庫,氣候變遷使降雨不穩定性升高,供水有隱憂。部分城市已經準備要限水。
除電力、土地和人才是台灣在全球晶片供應鏈維持重要地位的要素外,確保供水無虞已經成為重大挑戰。兩年前台灣遭逢大旱,從南到北的製造和農業活動都受影響,台積電啟用水車載水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日經盤點台灣面對缺水危機的準備:台積電和聯電均有設廠的高雄已開始採取節水措施;自己擁有再生水廠的台積電表示,已就不同的限水階段備妥不同的因應計畫;聯電透露,台南廠1月就啟動應急方案,避免生產受到南台灣的乾旱所影響;群創光電去年底已投資新的節水設備,今年初還租用了移動式用水回收設備。至於電源管理產品的全球領導廠商台達電子則表示,2015年開始加強節約用水,去年全球各廠共節水6,000噸。
水資源專家、中央大學教授吳瑞賢指出,水是台灣長期經濟成長的一大挑戰:「氣候變遷真實存在,我們每年都看到降雨量發生急劇變化。」
諷刺的是,台灣身為半導體製造重鎮的戰略重要性,反而加劇了長期缺水的問題。吳瑞賢說:「台灣面臨的水和能源的供應壓力比兩年前更大。我們沒預料到(美中貿易戰時)有這麼多台灣供應商回流投資。至少在我的預測模型裡沒算到這個因素。」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