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57字
川普希望確保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壓倒中國大陸,計劃把晶片生產拉回本土,同時拉攏盟友。但要成功,仍需花上多年工夫和更多資本;加上關稅陰影和模糊的出口規則,只會增加成本和混亂。路透熱點透視(Breakingviews)專欄作家 Karen Kwok 認為,在振興關鍵產業這種事上,美國策略上總是力有未逮。
Kwok 舉中國由國家主導產業規劃的例子,中國已成為太陽能板與電動車電池大國。十年前,習近平啟動「中國製造2025」,立志把對外國半導體依賴度從 85% 降至約 30%。其急迫自是不言而喻:晶片已取代石油,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項目。十年過去了,中國並未達標,但本地產能正快速擴張。業界統計,目前全球 51 座在建晶圓廠中,有 23 座位於中國。這也直接反映在政府資金的挹注:經濟學人智庫估算, 2014 年以來,中國大陸在半導體領域的國家主導投資已超過 1,500 億美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