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025字
經濟 VIP 文章限時開放
詐騙猖獗,協助打詐的銀行責任愈來愈重,政府相關單位推出各種防詐措施,都得交給負責金流的銀行執行。銀行從各種可疑名單資料的建置,到第一線櫃台行員的執行,都衍生不少困擾。
一位民營銀行高層拿出政府規定的各種防詐措施說,除了最早的警示帳戶及衍生管制帳戶外,現在還有灰名單、告誡名單、警示帳戶聯防機制、涉詐境內帳戶、失蹤人口、高風險外籍人士等,算一算有十幾種。
帳戶管控有十幾種 KYC系統負擔重
各種防詐措施的資料來源不同、定義不同、帳戶控管措施也不一樣,第一個讓銀行困擾的是,系統負荷愈來愈沉重。
這位銀行高層說,這些防詐措施的資料提供單位,有警政署、檢調單位、聯徵中心、財金公司,除了失蹤人口是要銀行跟警政署逐筆發查外,其餘都可以直接下載到銀行系統。
銀行通常會在深夜下載更新這些資料,再進入客戶的KYC資料檔作比對,例如B帳戶是「灰名單」,像是被約定次數很多、或警示帳戶等可疑帳戶,如果有A客戶到銀行申請約定轉帳到B帳戶,系統跳出警訊,行員就要關懷客戶,以免客戶受騙,因一旦設了約轉,轉帳金額更高,被騙損失更嚴重。
系統每天都要更新來自各單位提供的最新資料,一位銀行主管說,客戶KYC資料庫原本只儲存客戶基本資料,現在是有命中阻詐措施,就要變動資料庫,銀行KYC資料已經變成是銀行最大的系統,幾乎每周都在開會,研究系統要如何改。
詐騙案太頻繁 行員心理負擔大
第二,臨櫃要問的問題變多了。一位民營銀行主管表示,現在臨櫃關懷時間是過去的二、三倍,行員心理不安感比以前高很多,以前可能做一千筆交易才有一筆詐騙案,現在可能十筆被詐,行員心理層面的壓力很大。
尤其是在做客戶關懷互動時的壓力,有時詐團會教被害人到銀行匯款時,如果行員問很多或勸阻,要對行員大聲咆哮,甚至在銀行大廳大吵大鬧。
詐團也會教被害人各種說詞,之前是裝潢、買車、買房,最近最多的買黃金、植牙,碰到可疑案件,行員會請客戶提供植牙合約文件等,銀行每周也要提供分行各種新教材,像是現在詐團都教被害人使用什麼名義等,供櫃台行員參考。
一位公股銀行主管說,很多被害人「叫都叫不醒,連警察來了也叫不醒」,其中還有退休銀行主管,怎麼勸都不聽,還是堅持把錢匯出去,這種以投資詐騙最多。詐團剛開始會先給被害人甜頭吃,有獲利,被害人才會更相信、投入更多,等到發現被騙時,有些還會回過頭怪銀行為何不攔阻。
一位財金官員說,之前有人匯款時帳號打錯、匯錯錢了,馬上跟銀行說匯錯了,假設張三原本是要匯到A銀行帳戶,卻匯到B銀行不認識的帳戶,請銀行通知B銀行客戶,結果B銀行打電話找客戶,但因現在詐騙太多,很多人都不接電話、不理簡訊,B銀行久久都聯絡不到客戶。
張三火大,就直接去警察局報案,說B銀行客戶詐欺,一件轉錯帳的烏龍案件,就變成刑事案件,被告的客戶也覺得莫名其妙怎麼會這樣,主管機關還為此開會,官員說,其實這過程中都沒有人錯,只是警察局接獲報案時,是否先詳細了解情況,視案件情況再謹慎處理,也許就不會產生這場誤會了。
不過,一位民營銀行高層說,詐騙盛行,不論是第一線的行員或警員,承受的壓力都很大,在第一時間有時很難能作果斷判斷,知名百貨捲入詐騙案也是相同道理。
他表示,數位金融愈來愈便利,這五到八年間,臨櫃客戶減少了,但銀行櫃台人員並沒有明顯減少、工作時也沒減少,很多時間就是花在關懷客戶。
之前發生台版柬埔寨案時,行員還得觀察客戶的外觀,是否傷痕累累、有沒有被虐打過,需不需要跟警政署發查是不是失蹤人口,這對行員都是考驗。
各家銀行做法不同 尺度拿捏經常惹惱客人
第三,各銀行管控作法不同,客戶會比較、抱怨。
一位民營銀行主管說,法令沒有明確規定的帳戶管控措施,就由各銀行自訂,看是要關懷就好,還是要限制交易,像是被解聘的外籍高風險人士,有銀行會要求必須臨櫃交易,我們則是帳戶交易全部暫停。
民眾往來的銀行不會只有一家,有些人就會比較,抱怨說「為什麼別家銀行可以,你們家就不可能」。
再以約定轉帳組數為例,最近不少銀行配合灰名單機制,紛紛訂定約轉組數上限,或進一步調降組數限制,但各家組數限制差很大。
有銀行上限是200組、100組,有些則是50組、30組,甚至有一家設到10組,一位民營銀行高層說,如果要認真阻詐,組數上限是愈少愈好,況且這些組數限制也不是沒彈性,如果民眾真的有需要跟銀行反映,沒問題的還是會同意增加的。
對有些銀行來說,組數上限設愈高,客戶抱怨就愈少,也省去關懷客戶的麻煩,反正阻詐有交待就好。
但客戶可能會霧煞煞,為何在A銀行約轉組數可以這麼多,B銀行卻不行。
銀行主管說,會需要設定約轉的,通常是網購、家人朋友之間,或有人會覺得設愈多轉帳愈便利,但約轉對詐團來說也更方便,不用像一般非約定轉帳,每天轉帳都有金額限制,詐團得每天5萬慢慢搬,約轉一次想轉走幾十萬都可以。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