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373字
下午五時,採訪結束,正好是外拍的黃金時段,我們與高琹雯在敦化北路散步。
攝影師一路上快門不停,女主角看來也游刃有餘,光源在何方,唇角怎麼笑,手勢怎麼放,她已相當熟練,連攝影師也忍不住稱讚:「妳很好拍耶。」誰能想到,兩年之前,她還是那位在鏡頭前一分鐘就笑僵、十分鐘就尷尬癌發作的女子。
「真的,你們可以去看我第一支YT影片笑我沒關係。」她坦蕩地說。
2022年3月,高琹雯開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Liz的美食家自學之路》,首支影片談丹麥傳奇餐廳Noma的身世。作品一上線,友人秒速傳來訊息,卻不是向她道恭喜,而是「Liz,妳那個光……如果需要推薦燈光師,不要客氣跟我說。」
這位在臉書時代累積近20萬粉絲的飲食作家,如今跨足影音,仍要歸零從打光學起。
2011年,高琹雯以部落格「美食家的自學之路」出道,是當時台灣少數關注國際fine dining趨勢的美食自媒體;現在,她已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餐飲KOL之一。
但2020年開始,她大步跨出純圖文創作的舒適圈,先是推出Podcast節目《美食關鍵詞》,同時成立「美食加選物」電商平台;緊接著,又轉型為影音創作者,開YouTube頻道、在Instagram拍Reels(短影音)。今年Threads在台流量起飛,她同樣在第一時間擠進搖滾區。
曾經「自學的美食家」,此刻卯足全力,要成為一位「自學的網紅」。
單打獨鬥的美食家志願者
今年,高琹雯出版新書《Liz關鍵詞2:美食家與美食評論》,她在書中也寫道,在社群時代下,「或許,一位專職的美食家……就是好好當一位網紅。」採訪中,她坦白,這是她以美食為職志13年來得出的結論。
這份體悟,源自於她在美食業界,與眾不同的養成經歷。
假如把台灣的飲食權威(或「美食家」們)區分世代,高琹雯的前輩,如胡天蘭、王瑞瑤、葉怡蘭、韓良憶等,皆為美食記者出身,在傳統主流媒體最輝煌風光的時代,記者能以報社資源進行餐飲體驗,其評論也能代表一家之言。相較之下,高琹雯則是單打獨鬥,從零開始經營部落格的自媒體。
時間回到2011年3月。還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她,開了部落格叫「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她回憶,當時的美食部落客,不出兩類型,一是食譜,二是食記,但後者的品質參差不齊,「很多是拍了一大堆照片,連廁所、菜單的每一頁都放上去,但不太會說明餐廳或主廚的背景,也沒有所謂創作理念;當然,那時候的餐廳也比較少強調這一塊。」
高琹雯創造出第三類:國外的高端餐飲趨勢。她利用閒暇時間,閱讀《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外媒的美食報導與專欄,開始追蹤《米其林指南》、「世界50最佳餐廳」(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名單與資訊,寫下在台灣報章雜誌上讀不見的聲音。
2012年,她更辭去法律工作,當一位全職foodie。當台北有什麼新店開幕,她往往是第一批客人;每年也出國踩點,造訪歐洲、美國知名高檔餐廳,或是飛去丹麥吃一位難求的Noma本店,甚至是千載難逢的東京、墨西哥客座餐會等,「總之,當時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飯。」
由於非記者身份,高琹雯要當一位稱職的foodie,只能以巨量的家庭資源來交換經驗值,「講不客氣一點,就是花家裡的錢去吃吃喝喝……」但實情是,那些吃飯行程不盡然是娛樂。
畢竟一間餐廳或一場客座餐會,有的foodie在餐後只交出了幾張菜色照片與主廚合照,她卻是將一頓飯寫成了期末報告,在部落格上完成一系列有血有肉、又具含金量的飲食文章。即便「學費」高昂,她也靠真心的文字交出一張亮眼的美食文憑。
記錄台灣fine dining歷史
一次從天而降的契機,更令她從一位單純的食客身份,打入國際餐飲圈。那是2014年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50最佳餐廳」頒獎典禮。
經營部落格滿三年的她,某日收到一封私訊,「是一位台視記者,她說,她收到頒獎典禮的採訪門票,想找一位對美食熟悉的人同行,可以一起住飯店、一起去現場,只要自己出機票,我聽完馬上就說:好!」(題外話:那位台視記者,正是今年米其林新入選餐廳Restaurant A的現任營運行銷公關總監李宛儒。)
而當年榜單,其實也是台灣fine dining起飛的轉捩點。
首先是主廚陳嵐舒以台中的法式餐廳「樂沐Le Môut」(已歇業,現址為2020年重新開幕的「小樂沐Le Côte LM」)拿下榜單第24名,且獲得首屆「亞洲最佳女主廚」;來自台灣的主廚江振誠則以其位於新加坡的餐廳「Restaurant ANDRÉ」(已歇業)獲得第六名,亦是新加坡榜首。
「但台灣人對這個榜單的連結卻是非常少的。身在現場,你會發現,那是一個很大規模、國際型的交流活動,從主廚、餐廳投資人到上下游供應商——那是一個生態系。我的直覺是,這裡有太多重要的事,但在台灣還沒有被發生。」
那一趟新加坡,她最終完成八篇、總計上萬字的主廚專訪與賽事評論,產量勝過任何一位台灣的媒體記者。不只讓台灣的讀者認識她,更讓廚師們認定了她,把她視作餐飲業的一份子。
「那次之後,fine dining的世界在我眼中變得非常具體。」人脈如漣漪般展開,同時,高琹雯也搭上台灣fine dining餐廳開枝散葉的時刻。
2014年末,江振誠回台開了第一間餐廳RAW(現為台灣米其林二星餐廳),香港主廚林泉(Richie Lin)的MUME(2023年亞洲50最佳餐廳第45名)也是同期新秀。隔年,香港主廚林明健(現有米其林一星餐廳Longtail)擔任國賓大飯店的當代料理餐廳Achoi行政主廚;旅外主廚何順凱(現有米其林三星餐廳Taïrroir態芮)也甫歸台,在松菸誠品掌勺西餐廳The First。
高琹雯用文字記錄了台灣一線名廚們摘星前的人生,也與他們建立了革命情感。
「真的就是一起長大的夥伴。」她說。
創業以美食內容營生
然而現實是,高琹雯在部落格上紮實寫作近十年,累積聲譽與上萬名粉絲數,卻幾乎毫無收入。
這個處境也印證了她在新書中採訪飲食作家葉怡蘭,所得出的觀點——「美食家不是一種工作,因為美食家不見得需要營生。」這句話描繪出的形象,貼近一個出身資產階級的老饕,擁有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而品味只是其興趣,非生財工具。
「這也是我的幸運。家裡不需要我去擔心經濟的問題,有一段時間,我可以隨心所欲、非常任性地去做我喜歡的事。」她真真切切地體驗過一位「飛行美食家」(globe-trotting foodie)的上流人生,「那是生活在雲端的感覺,總是圍繞在一些風花雪月的事物,觥籌交錯的花花世界。」甚至吃飯的見識,還能換得外界的關注與話語權。
高琹雯大可繼續過上那樣的生活,「但我覺得我過不去自己這一關。我曾經為了美食這件事放棄去當律師,那也是一門很棒的職業。我的人生獲得這麼多資源,難道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成績嗎?」
「我用很大的氣力去吃飯,但目的從來就不只是為了『吃飯』。」她想知道,若這些年來積累的飲食品味與見解,稱得上是一門專業,那能不能靠它來謀生?高琹雯開始嘗試讓流量變現。
2019年,她籌備電商平台,從一頁式電商做起,試賣第一支產品「伊莉莎白辣醬」,隔年,「美食加選物」正式開始,親自產製或精選飲食產品,藉影響力來「帶貨」。過去堅持不寫業配文的她,也終於嘗試與廠商合作內容行銷。
一系列商業化的轉型,招致質疑的聲音,有人說,「Liz妳變了。」也有人唱衰她的創業之路,更多是指責她一手寫食評、一手做行銷,文章不再具有公信力。
事實上,這些評論,她早在內心預演無數遍,「我知道一定會有人不喜歡新的轉變,也一定會失去一部分粉絲」,但她也深知,若繼續原地踏步,將不進則退。
同一時間,影音大潮來襲,文字的價值被大幅低估,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個人部落格走到極限了,以前只是拍照寫字就能獲得很高的流量,但現在不是,明明覺得自己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數字顯示就是沒有人看,你會陷入自我比較、羨慕別人的心態——這不是一個成熟的創業者應該有的心態。」
高琹雯站在新舊交接的時代,多數飲食作家仍固守於傳統圖文創作,而她是少數選擇與趨勢同行的人。
她定義自己從美食部落客轉為「美食內容創作者」,其一意義是打破媒材,任何新的社群平台、科技工具,她都願意學習,從寫文章到錄音、剪輯、寫腳本;其二意義,是不忘「內容」仍是她的核心價值。
有的人說她趕流行,與其做自己不擅長的事,不如繼續寫字。然而,改行當YouTuber後,同業多得是做高度娛樂性的速食內容,她卻仍選擇做重論述、大量資訊性的深度內容,如台灣餐飲缺工的專題影音,或是國際餐飲趨勢,甚至是一小時以上的人物專訪——換算成文字,那也算得上一篇篇上萬字的文章。
以內容為本,關鍵原因是她不想失去飲食的話語權。高琹雯想當一位不受世代所侷限的美食家,即便在現在的社群時代,那條路是網紅的修煉。
成為數位時代的美食家
她在新書中,也以巨量的篇幅敘述古今中外美食家與食評的養成與事蹟,從18世紀法國第一代美食家布西亞‧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中國晚清至民國初年的美食名家江太史,到《紐約時報》歷屆餐廳評論人。
爬梳這些史料,其用意正是向世人闡明「美食家」身份不斷在典範轉移。
以江太史為例,這位出生廣州、晚清最後一代科舉進士,因食之刁鑽,他操練家廚做出的菜式,竟能重塑近代粵菜的風貌,甚至其家傳菜色也被稱為「太史菜」。但當場景轉至當代,豈有一位老饕能有如此具體的影響力,能夠創造一支菜系?
甚至,隨著傳統報業、主流媒體的沒落,獨立專業食評也逐漸凋零,「報章雜誌捧著銀子來請你寫,你都未必想寫。一方面是杯水車薪,這是這時代文字工作者的悲哀,二方面是,社群媒體將發行渠道分散了……傳統媒體的支配地位也被削弱。」高琹雯寫道。
取而代之是社群平台百花齊放,分眾時代來臨。人人都是自媒體,能對飲食發表高見,換言之,這是一個「人人能當美食家」的世界。
然而,誰是真正的美食家?答案絕非看誰的食記點閱數字最高。高琹雯引用英國社會學家門內爾的觀點:「美食家不僅僅是一位講究吃喝的行家,他同時是飲食品味的理論家與宣傳者。」
但這正是現實之艱難,內容的深度與傳播的廣度,往往是反比關係,「要有紮實觀點,又要高點擊率,就是難上加難的挑戰。」理念與流量的拉扯,成為數位時代下,這位美食家志願者的新難題。
偶爾,高琹雯會想起,十多年前、那段無牽無掛的部落客時期,「而現在的我,已經沒有寫作的自由了。」可是她始終沒有忘記「美食家」這身份在她心中的高度。美食家探索美食,免不了窮盡一生,如同創業是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兩者都沒有退休的一天。
但正如她出道至今,始終未改的命題:「美食家的自學之路」——最重要的,一直是「自學」二字。Practice makes perfect,這是她打從第一天就明白的道理。
※本文由《VERSE》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VERSE
一個全新混種的文化媒體,更是企業品牌價值的策略夥伴。旗下V STUDIO團隊運用編輯力、設計力與企劃力,打造兼具深度與美感的專題內容,規劃獨家的文化行旅、展覽和特色聯名商品,呈現引人入勝的品牌體驗。熱門
一生一定要住過一次!虹夕諾雅 東京體驗頂奢半露天溫泉 獨家推出「高樓練劍術」每日6位限定
晶泉丰旅強勢插旗 麗禧、老爺好整以暇 北投溫泉風雲上演
BMW 4 系列 Gran Coupé 四門跑車、i4 純電轎跑鋒芒再現
如天堂般的居所、夢幻的定情聖地 沖繩海麗客蘭尼度假村向金字塔頂端旅人招手
凝聚優雅與運動風格 全新世代 BMW 530i M Sport 登場
看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