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99字
參加了一場聚會,在兩位長年推動低醣飲食的朋友Connie和Nancy的解說和示範下,我忽然明白自己過去的飲食觀念有許多錯誤。比如過去總以為多吃蔬果有益健康,卻不知道某些蔬果的含糖量很高,吃多了容易造成糖尿病和各種慢性病。
什麼是低醣飲食? 低醣飲食(Low-Carb Diet)是一種強調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提升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比例的飲食模式,核心目標在於穩定血糖、促進脂肪代謝、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相較於傳統高升糖飲食模式,低醣更重視原型食物,避免精製糖與加工碳水成份,是營養醫學中最具預防慢性病效益的飲食策略之一。
今天,全人類正面對一場隱形的糖化危機。根據衛福部研究,台灣有超過500萬人處於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高風險中,高齡化社會也面臨失能與失智的巨大壓力。
然而,政府與主流媒體卻仍在推崇米其林等高醣、高熱量的飲食文化。這樣的環境背景下,一場「低醣公民運動」已經呼之欲出,而這樣的運動早已經在各先進國家行之有年並展現出成效。
低醣公民運動的核心,不只是改變個人選擇,更是喚起全民健康意識、要求政策改革、建構飲食平權。讓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有能力吃得健康、活得有尊嚴,這是基本人權。而推動低醣公民運動,也會對社會帶來三大價值:
一、創意價值(Creativity):以低醣飲食為契機,催生新的飲食設計、新料理風格、新飲食平台。打破米其林式菁英主義,鼓勵地方廚師、創業者與營養專業者共同打造真正對身體友善的飲食文化。
二、公益價值(Public Good):將低醣飲食視為公共健康策略,降低全民慢性病負擔,減少健保支出。透過營養教育、食育改革與食物標示透明化,讓每個人都能作出知情的選擇。
三、生意價值(Business):推動低醣產業鏈,包括餐飲、食品加工、健康科技與教育平台。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與市場價值,使健康不再是高端市場的特權,而是普及且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長年來,世界各先進國家也以不同的方向,來實現以上這「三意」價值,像是:英國從2018年4月開始實施含糖飲料稅,目的在解決公民肥胖和糖尿病問題,並強化學校食育與公共餐食低醣化。
日本倡導「食物順序法」與「餐後血糖管理」,將低醣飲食納入全民健康促進政策。建議國民在用餐時,先吃蔬菜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最後才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以此來幫助穩定餐後血糖,以預防和管理糖尿病。
新加坡導入CGM(連續血糖監測)與AI營養建議,並以政府力量推動「低糖標章」制度,強制標示各項食物的含糖量。德國與北歐則強調原型食物文化,推動食品加工減糖標準與國民營養識讀教育。
這些國家共同的信念是:控糖是國家責任,不應僅由個人承擔。
低醣公民運動不是反對美食,而是反對遠離健康的飲食價值體系;推動低醣公民運動,不只是營養選擇,而是一場身體與社會的覺醒。
從創意、公益到生意,讓每一位關心未來的人,一起走上這場改變的旅程。吃對的食物,不只是為了不生病,而是為了活得更清明、更自由、更有力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