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35字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正快速改變企業在環境、健康與安全(EHS)管理上的操作方式,特別是在風險辨識領域展現出高度潛力。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非結構化資料解析及智慧預測分析等技術,AI可協助企業從過往的被動應對轉為主動預防風險,進而提升整體的安全與合規效能。
在應用層面上,生成式AI能處理事故報告、監控影像、語音紀錄等非結構化資料,分析並找出潛在風險因素。例如,AI模型可從過往事件中學習,辨識出類似的高風險作業模式,並在發現早期跡象時提出警示,讓管理人員及早介入。此外,AI也可整合即時監測數據與歷史資料,進行風險趨勢分析與預測,提供預防性行動建議以降低職業災害與法規違規的可能性。
在法規合規管理方面,生成式AI可自動比對內部SOP、作業流程與法令,如《職業安全衛生法》與《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即時提示不一致或潛在違規之處。這不僅提升法規鑑別的效率,也能幫助企業即時應對法規變更,確保內部制度的更新與合法性。
然而,導入生成式AI仍面臨幾項關鍵挑戰。首先是資料品質問題。AI模型的準確性依賴於高品質、標準化且具代表性的數據,但現階段許多EHS數據仍以紙本或非結構化格式保存,或缺乏歷史紀錄,導致分析結果不準確。
其次是法規的適用性與更新頻率,由於不同產業與地區法令差異大且更新頻繁,若AI模型未能即時同步最新法規,將可能產生錯誤判斷或建議。
另外,資料隱私與資安風險也是企業需高度關注的問題。EHS相關資訊常涉及作業風險評估、人員健康紀錄與事故調查等敏感資訊,若導入公有雲上的AI服務,將可能導致機密資料外洩。企業應採取建立私有AI模型與資料倉儲的方式,確保所有數據僅限內部使用並加以控管。
此外,AI模型雖具備強大資料處理能力,但其決策仍缺乏人類在現場經驗上的靈活判斷能力。在複雜或臨機應變的工作情境中,仍需仰賴資深安全衛生人員進行最終判斷與決策。因此,AI應作為輔助工具,與人類專業知識互補,形成「人機協同」的風險辨識與管理模式。
總結而言,生成式AI在環安衛風險辨識上的應用具備提升準確性、即時性與合規性的巨大潛力,但企業在導入過程中也須審慎評估資料基礎、法規適應性與資安架構,並結合專業團隊的實務經驗,才能真正發揮AI在EHS管理中的價值。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