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75字
因專案進度延遲,向負責人瞭解原因與詢問如何解決。他一方面轉述同事A說了什麼,又提到了B告訴他什麼,由於始終沒聽到關鍵重點,於是請他暫停一下,問道:「我想聽的是你的看法,不是同事的說法。」
沒想到他誤以為我在責怪他,於是更加努力地轉述別人的觀點,但也由於未能釐清原因而無法正面回答,最終陷入「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的消極自責,對問題解決於事無補。
有時候,在會議中一個單純的提問,卻意外引發激烈論戰。因為涉及的單位主管或個人,往往誤以為對他們意有所指,於是立刻進行反駁,而非就事論事。但提問的本意,其實只是想釐清「發生了什麼」,而不是質問「為什麼是你造成的」。
我們身邊不乏出現「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戲碼。說者描述客觀事實,想了解問題發生原因,如何解決,無意攻訐對方;聽者感受到的卻是被攻擊,擔心被追究責任,於是啟動自我防禦本能,避重就輕,甚至把對方當作假想敵予以回擊。
通常在發生問題時,關係人會著眼在如何排除已發生的事件與自己的關係,希望斷開連結,撇清責任;或者會以第三者為出發,轉移焦點,因此答非所問,非客觀陳述事實來幫助釐清並解決問題。
為了讓對方更專注在事件本身,而非將對話視為責難,需要引導他轉移視角、把自我從情緒裡抽離出來,將目光放在問題上,於是我繼續問:
「我並非要追究是誰的錯,而是從事情的角度來看:你觀察到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這次的延遲?目前我們最需要打通的阻礙是什麼?為了跟上進度,你認為有哪些行動是我們可以嘗試的?」
用以化解心理擔憂的防線,強調主動觀察與個人洞見,鼓勵聚焦在找出優先事項,營造共創氛圍,強化解決意願,將「探詢事實」與「責任歸屬」明確區分開來。
有時為了建立起信任基礎,需要多次引導來降低防禦心態,一旦能將對方從「被責備」的念頭中拉出來,協助他回到「事件解決」的框架上,便有機會關注在客觀事實,開啟自主思考,培養正視問題的能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