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59字
當全球在瘋機器人,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表示,未來每家公司都會是一家機器人公司。馬斯克也將特斯拉定位為人形機器人公司,而不只是電動車廠。他們不約而同認為,隨著AI技術進步、硬體成本下降,機器人將成為下一波科技產業革命的核心。
這些論述勾勒出一幅藍圖:機器人將走進日常生活,不再只是工廠裡的工具,而是陪伴者與幫手。當大家高呼「人形機器人將改變世界」時,我們也該靜下來問一句:我們真的需要機器人嗎?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早就充滿各式機器。掃地機器人、智慧咖啡機、自動販賣機、工廠裡的機械手臂,無一不是提升效率、減少人力的科技成果,但它們從不需要「像人」。
對我們而言,它們的價值來自功能,而不是形式。那麼,為什麼「人形」成了科技想像的焦點?原因之一,在於人對機器人的心理投射。我們不只希望機器會幫忙,更希望它能理解我們、回應我們。這種情感連結驅使科技朝擬人化前進,卻也帶來許多技術與現實的落差。
以泡咖啡為例。人類只需幾分鐘完成的動作,對機器人來說,卻要處理視覺感知、空間定位、物件辨識、動作協調等複雜系統。要讓一個機器人穩定地「像人」去完成事情,所需的資源與時間遠比設計一台專門的咖啡機昂貴得多。這與其說是科技進步,不如說是成本效益的錯置。
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曾在公開場合質疑:若我們只是需要機器打掃房間、整理廚房,為什麼它一定要長得像人?人形機器人的外型,也許更貼近情感需求,但在功能上,卻可能帶來不必要的複雜性與成本。
哲學層面來看,這也反映出人類某種科技浪漫主義的延伸:我們渴望創造出另一個「我們」,能陪伴、理解、甚至模仿我們。然而,技術的真正價值,不應是複製人類,而是超越人類的限制,補足人類的不足。
從波士頓動力物流機器人到手術機械臂,這些科技產品並不追求像人,卻能在特定場域展現穩定、精確與效率,這才是真正讓技術發揮價值的地方。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人形機器人解決。
此外,如果機器人變得像人,那人會不會被取代?但這樣的焦慮其實更像是一種錯誤比對。真正值得人類在AI時代深思的,是自己的不可取代性究竟何在。
如果價值只建立在重複勞動、資料輸入、簡單決策,遲早會被取代;但若我們的價值在於想像力、創造力、價值判斷與倫理選擇,那麼與其焦慮,不如重新確認這些能力的重要性。
與其一味追求硬體上的擬人突破,不如思考:真正值得投資的方向,是軟體的智慧演進。做出一個能掃地、能握杯、能站穩的仿人機器人固然困難,但打造一套能理解語意、協助決策與創造的AI應用,門檻卻愈來愈低。如果說工業革命讓機械取代了人的手,那麼AI則正試圖擴張人的腦。
真正「做得很好」的技術,或許不在舞台上展示的鋼鐵軀體裡,而藏在手機裡、一行程式碼中,或語音助理背後那套演算法。軟體若足夠成熟,許多任務根本不需要「像人」的機器執行,而是以更高效、更普及的方式在生活中運作。應用層的AI,有可能才是這場科技演進的真正終點。
與其讓機器人變得像人,不如讓科技真正「懂人」:懂語境,懂選擇,也懂如何幫助人類完成真正重要的事。科技的終點,不在複製人類的外形,而在擴展人類的能力與自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