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36字
近年來生技產業蓬勃發展,許多生技公司在資本市場享受高價股光環,經常成為業外人士欽羡的對象。共信醫藥(6617)總經理林懋元認為,生技產業尤其是新藥開發公司,產品開花結果之前,必須忍受長期的孤單與龐大的挫折,箇中苦處並非外人所能體會,因此如何管理好一家新藥研發公司,主事者心態及方法都必須很有技巧。
丟掉理論 鍛鍊推理能力
共信醫藥公司最早成立於2000年,由創辦人吳宜莊和他的好友共信副董事長石家舜在美國共同成立。
該公司開發的抗肺癌新藥PTS302,已於2022年11月取得中國化藥一類新藥藥證,目前陸續在中國大陸各醫院推廣,可說是歷經20年磨一劍,終於讓共信的新藥開花結果。
林懋元表示,共信醫藥的發展歷程,和許多新藥公司一樣充滿艱辛,一家成立20多年的公司背後靠著不懈的研發與持續投入資金,管理者須背負的責任非常重,多數時候看著這家公司前途茫茫,沒有拿到藥證之前一切說詞都沒有太多實質意義,這些壓力除了來自股東之外,如何凝聚員工向心力更是一大挑戰。對此,林懋元提出了三大管理心法供其他新藥公司參考,希望能減少其他公司的學習曲線。
首先,依美國生技產業發展經驗,一項新藥要成功,通常需經過長達20年的投入,且只有極少數案例能夠成功,但是很少有員工能陪著經營者耐心等待這麼長時間的煎熬,林懋元自己擔任總經理至今,對於有意加入公司的新進員工,他通常是親自教育訓練,將公司的長遠核心價值及可能面臨的風險,耳提面命地告訴新進人員,目的是儘可能為員工累積認同感。
其次,新藥開發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因此他在教育員工時,經常會提醒他們放掉過去學校所唸的理論,而是要從實務中累積邏輯推理能力。林懋元強調:「這是從事新創事業最困難的工作」,面對持續冒出的新問題、想方設法找出新答案。
他指出,許多實驗開始進行後,並不是今天做了明天就會知道答案,多數時候是今天做了,明年、甚至後年才知道答案。因此許多主管或是各級員工經常陷入苦思,「 到底我做的這些事情對不對?」這些對或不對的判斷,從教科書中找不到,必須半年或一年後答案才會揭曉。
給予誘因 增加打拚動能
身為領導人,林懋元認為,主管應該有足夠的擔當,當員工幹部努力過後卻得到錯誤的數據時,不會因此責怪員工,即使這些錯誤可能造成幾千萬元資金泡湯,領導人仍應有足夠的胸襟去承擔風險。
第三,林懋元認為,如何讓生技公司的員工願意留下,在股票選擇權上應給予充分的誘因,尤其當一家正在燒錢階段的公司,如何讓員工們獲得資本市場未來的期許,這是激發員工努力打拚的重要力量。
林懋元表示,生技業的成功絕對不是靠一人之功,這是一個打群架,共同團結才可能成功的行業,因此一家生技公司應儘可能早一點進入資本市場,透過公開市場的透明機制,讓員工們感受到外界對公司的期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