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46字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被稱為「商界教宗」的Tom Peters,在1997年提出一個論點:「不論年齡、不論職位、不論所處行業,我們都必須瞭解品牌的重要性。我們是自己公司的CEO:Me Inc.」如今,個人品牌已從選擇題轉為必修課,尤其對創業家而言,如何讓投資人認同其價值更是關鍵。
根據研究,近60%的CEO認為個人品牌聲譽對VC基金的品牌形象至關重要。對獨立天使投資人而言,基金品牌等同於個人品牌,創業者與投資者的關係建立在個人信任基礎上。
國外研究發現,天使投資人和創投家普遍認識到個人品牌的重要性,認為對新創會帶來三面向優勢:
第一點,建立信任與展現能力。強大的個人品牌能有效建立信任關係。我訪談過一位台灣投資人說:「信任感非常重要。與有信用的人簽約可能只須簡短條款,但對沒有信用的人,再多合約也無濟於事。」
第二點,在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個人品牌能幫助創業家凸顯獨特之處。創業者擁有不錯的個人品牌,更容易吸引投資人目光,有助於募資、拓展市場和人才招募。
第三點,擴大新創企業影響力。創辦人個人品牌通常與新創公司品牌交織,尤其在早期階段。良好的個人品牌可以擴大公司知名度,幫助吸引更多資金、客戶和人才。
當然投資人對個人品牌存在多元觀點,不同投資人對個人品牌的評價標準各異,他們會有不同的考量產出不一樣的觀點:
其中,務實派認為實質成果優先。這部分的投資人認為創業家素質和能力比個人品牌更重要。強調「創業者素質和能力比創業點子本身更重要。」這類投資人看重實際業務成果,而非外在形象。
平衡派認為個人與公司品牌並重。如果創業者個人名聲超過公司產品,投資人可能質疑其重心是經營個人還是事業。平衡個人與公司品牌,是創業者面臨的重要挑戰。
戰略派則鼓勵將個人品牌作為工具。某些投資人將個人品牌視為策略工具,甚至會建議創業者參考成功企業家,學習其穿著、口條和表達方式,打造專業形象。
綜合國際研究與個人訪談台灣投資人的觀點,創業家在建設個人品牌時,有幾個風險和誤區要注意:
一、真實性與一致性。創業者塑造個人品牌時,真實個性與呈現形象差異不宜過大,否則容易「掉漆」。保持前後一致形象至關重要。
二、避免重心偏移。有些創業家個人品牌強勢,但公司發展不如預期。創業家要提醒自己,投資人是投資公司,最終目的是公司成功和股東回報,而非創辦人個人名聲。
三、過度依賴風險。若公司價值過度集中在創辦人身上,可能被視為風險,不是正面訊息,創業者需建立能獨立於個人的企業結構。
綜合投資人意見,有效建立個人品牌的實用建議,創業家可考慮以下策略:
首先,重點放在累積實質成果。與其花時間塑造虛空個人品牌,不如累積做對的事情和成果,讓投資人看見並驗證價值。
其次,識別並發揮自己擁有的獨特優勢,讓新創在初期就具競爭力。
第三,平衡個人與公司形象。在特別注重團隊合作的領域,領導者在團隊的凝聚力投入,要比對外個人形象更重要。
第四,展現專業價值。在合適的專業平台分享內容,參與行業討論,方能有效提升專業形象和影響力。
個人品牌對創業家是重要資產,但應服務於公司成功的終極目標。最有效的個人品牌建立在真實成就和能力基礎上,非刻意塑造形象。實質重於形式,真實重於包裝。最佳的創業家個人品牌,是通過實際成果自然彰顯其專業價值與領導魅力。
(作者是立勤資訊客戶成功經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