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00字
「你們目前有在蒐集數據嗎?」「有啊,我們平常有用XXX觀看數據資料」「那你們平常都看哪些報表或數字?」「還好耶,就都看啊」「那有看出什麼所以然嗎?」「沒有耶…」
以上是我和許多企業進行輔導時,常會出現的對話情境。
從對話中可以發現,企業都表現出重視數據這件事情,但最後卻沒辦法從中幫助企業進行改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於數據的好奇心不夠。而導致好奇心不高的原因,往往來自沒興趣或滿足現況。
其實,作為公司老闆一定會想要提升業績,也會不斷找各種方法來提升,但員工如果覺得這只是一份混口飯的工作、或是覺得反正業績只要達標不被罵就好,那就沒有足夠的好奇心,也不會主動去思考還能做什麼來增加營運。
因此,對於企業主來說,刺激員工具備好奇心及提升績效的動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即便有好奇心,也還是需要懂得如何應用數據,以下簡單分享可以使用數據的步驟:
提出問題:每次看數據前,先想好自己今天有什麼目的,是想要提升業績?還是改善團隊工作效率?
拆解問題:試著問自己,當前業績或效率的不理想,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蒐集數據:這些原因的背後,是否有數據可以佐證?這一步非常重要,因為想要在組織推動任何事情,有數據說服力才會高。
分析數據:當我們找出數據之後,可以整理成圖表,幫助我們更容易閱讀並找出問題。
提出方向:當我們透過圖表找出問題後,就有機會提出優化精進的方向,但這階段先不用擬定太完整的內容,因為後續還有其他必須考慮的因素。
分享資訊:前面準備工作做好,就可以在周報、月報或專案會議上提出來分享給其他相關人員,這時候要記得,整理的圖表要淺顯易懂,讓想要溝通的對象能夠理解我們要表達的,後續才容易被採用。
規劃方案:獲得相關人員的許可後,才會開始真正投入規劃方案內容,畢竟沒有老闆的同意,我們在前面提出方向的過程中,如果就花一堆時間寫很細的資料,結果最後不被同意而沒預算,那反而是效率上的浪費。
蒐集回饋:當開始執行後,很可能會有些跟預設狀況不相符的情況發生,所以必須開始關注執行後的表現,無論是透過當事人或是其他關係人,都能讓我們了解計畫的推動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而這就又回到前面提到的,必須要有好奇心,因為有好奇心,才會想去追蹤了解當事人的反應,進而思考如何精進。
以上,是關於企業想採用數據做改變時,可以採取的一些步驟,這也和管理上常談到的PDCA循環非常類似,只有不斷精進,企業才能保持競爭力,在變動環境中持續成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