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關稅風暴接踵而來,快看專家如何解析,抓穩投資、發掘獲利!現在訂閱,立即暢讀經濟 VIP 好文,還有黃金等你拿喔!


⭐不限方案訂閱送 7-11 100 元
⭐年訂有機會獨得黃金豆一錢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關稅風暴接踵而來,快看專家如何解析,抓穩投資、發掘獲利!現在訂閱,立即暢讀經濟 VIP 好文,還有黃金等你拿喔!


⭐不限方案訂閱送 7-11 100 元
⭐年訂有機會獨得黃金豆一錢


不再通知

點子農場/他和她的1970年

本文共1189字

經濟日報 吳仁麟(作者是點子農場創新顧問公司執行長)

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即將在4月登場,這次的人類盛會,台灣沒能以國家的名義與會,但是許多民間團體卻沒有讓台灣缺席,紛紛用各種方式參與。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於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當時英國是已經進入工業革命的強國,為了展示其國力,特別展出蒸汽機、農業機械、織布機等推動工業革命的發明,引起全球矚目。

早期的世博會多以大眾化的綜合博覽為主題,例如慶祝某個國家成立百週年、法國大革命百年紀念等。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世博會的主題也探討新科技和生活的關係。例如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期間的世博會,大多是以「和平」、「建設明天」、「太空技術」為主題;而從20世紀末開始,人與自然共存的環境保護、生態城鎮、可持續發展的議題成為了關注焦點。

1970年,世博會第一次來到亞洲,「大阪萬國博覽會」是日本第一次,也是首度由亞洲國家主辦的世界級博覽會,創下超過6,000萬人次入場的紀錄。當時的日本剛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成為實力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世博集結了當時各國最先進的技術與服務,像是電動車、視訊電話、手機、電動步道、磁浮列車、罐裝咖啡與炸雞等。

1970年的大阪世博園區裡,台灣打造了由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華民國館」,並安排楊英風和曹金鈴等藝術家參與展演。

今年,以「重回大阪世博」為號召的「台日共丸」社群,邀請我回顧1970年,走訪楊英風和曹金鈴在55年前的記憶。那時,台灣參加完1970年的大阪世博之後,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2年和日本斷交,接著在1979年和美國斷交。

1970年,舞蹈家曹金鈴正在日本國寶級的表演團體寶塚歌劇團學習,外交部特別邀請她在中華民國館的開幕典禮演出。她17歲就登上電視舞台,許多大明星如王祖賢、林青霞等都曾是她的學生。

回憶當年,她記憶最深刻的是台灣在外交舞台展現的文化自信,以建築、雕塑和舞蹈等各種藝術來創新中華文化,並且融入各種多元文化。以這種新中華文化為台灣文化探路,建立在國際社會的識別度與獨特性。

楊英風在1997年過世,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是他的長媳。她說,楊英風為1970年大阪世博中華民國館所創作的「鳳凰來儀」已經成為他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當時楊英風臨危受命,政府委託他要在三個月內完成這件巨大的作品。事後楊英風回憶這故事時,形容這是「光榮且不可能的任務」。這座高七公尺、寬九公尺、以鋼鐵打造的的大紅色鳳凰不但把隔壁的韓國館黑沉沉的氣焰壓下去,也表現了雍容典雅的含蓄之美。

55年過去了,台灣成為全球科技賽局裡的重要角色,也許在外交工作仍然有許多困難,但是只要不放棄任何機會,回到1970年在大阪世博所展現的努力和信心,台灣未來的路一定會更加寬廣。

今年的大阪世博,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的過去與未來。1970年的我們,透過藝術與科技,在世界舞台上留下身影;2025年的我們,是否能用同樣的自信,繼續在全球寫下屬於台灣的篇章?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發現薇趨勢/從自由市場到關稅槓桿
下一篇
發現薇趨勢/別讓 AI 成濫權的遮羞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